首页>要闻要闻

向两亿八千万人的劳动群体致敬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杨志明讲述农民工的故事

2019年11月11日 19:4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眼前这幅照片一下子就将我带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那段峥嵘岁月中。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84年的一天早晨,我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里听到中央发布一号文件,鼓励集体和农民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资金集中起来,联合兴办各种企业。当时我正在太原市北郊区担任分管农业的副区长,觉得有了中央精神的指引,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起来。乡镇企业就此异军突起,快速发展起来,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户籍在农村、打工在城镇的“农民工”这一称谓也应运而生,形成了“离土不离乡、就地进工厂”的农民工大规模发展的第一次浪潮。

1985年初,山西省委选派一批在基层县市工作的年轻干部到江苏挂职学习。我被选派到当时的常州市武进县,在那里我第一次目睹了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就近到家附近的纺织厂上班。当时有代表性的是苏南模式,即发达的社队企业和上海“星期日工程师”组合发展的集体企业;温州模式,即纽扣、打火机等专业村形成了私人企业小集群;珠三角模式,即港商台商兴办的“三来一补”合资企业等;此外,还有北方大城市郊县率先发展乡镇企业的城郊模式。

1986年年初,我结束挂职回到山西,调任太原市清徐县县长,开始大力发展城郊乡镇企业。清徐是山西老陈醋的正宗产地,随着乡镇企业的大规模发展,当地醋厂从一家发展到14家,生产能力从万吨迅速提高到十万吨以上,跃升了一个大台阶,最终成为中国老陈醋最大的生产基地。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周边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

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中国农民工又经历了三次大发展高潮,而每次浪潮后,都迈上一个发展的新台阶。上世纪90年代形成农民工“离土又离乡”“进城进工厂”的大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形成跨省大规模转移就业的大发展,至党的十八大后形成农民工市民化的大发展,党的十九大后,进入提升技能、融入城市的新时代。中国农民工发展的光辉历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发展道路,它有不同于国际农业劳动力转移“两个同步”的规律——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进城就业与进城落户同步,同时为农民工保留了“地权”,使农民工进得了城也回得了乡,进退有据,是这一道路的制度创新亮点。

进入新时代,中国农民工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农民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从劳动技能的提升走向文化素质的提升,走向融入城市整体素质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给进入新时代的农民工很大鼓舞。经济新常态下,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投身家庭服务、快递、外卖、网约车服务和寻呼服务等新业态,大批优秀农民工技工正在成长为新工匠,“五有”农民工返乡创业催生新“城归”。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民工由无到有,从少到多,汇聚成磅礴力量,为国家的建设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见证了每一个城市的繁荣。从放下镰刀拿起瓦刀搞建筑、放下锄头拿起榔头搞制造的劳动大军,发展到组装宝马、奔驰汽车,组装华为、苹果智能手机的现代产业工人主体,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大军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改革增添了活力,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了独特作用,为“一带一路”走出去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赢得越来越多人的尊敬。

农民工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宽容失误、鼓励探索、分步推进、成熟先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要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使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得以充分发展,使中国特色农民工发展道路取得更大成效。

到2020年,农民工发展将到达由量的增加到质的提升的拐点,中国将进入技工时代,无技能上岗现象将基本消除,大多数在农村出生和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民工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到2035年,农民工达到“十有”,实现市民化,形成支撑制造强国和现代服务的技能人才队伍,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全覆盖,新工匠、新城归率先进入中等收入阶层;到2050年,将实现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生活融入城市、群体融入社会,农民工的历史任务光荣完成,农民工的贡献将彪炳史册。

中国劳动学会、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中国人力资源出版社近期将编辑出版《70年70个农民工口述历史》,记录了70个农民工奋斗的经历、感受和梦想,看到典型的、优秀的,也看到普遍的、困难的,看到成功中有过坎坷,也看到克服困难中苦尽甜来。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0岁、几乎与共和国同龄成长,最小的是“00后”刚进劳动力市场。我们发出编写这本书的通知后,推荐颇多,一向暗声无语、默默劳动的农民工中突然冒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的故事,在纪念新中国壮丽七十年时出这本书,是想向这个两亿八千万人的最大劳动群体致敬,当新生代农民工快递小哥的游行队伍昂首走过天安门时,人们报以异常热烈的掌声和欢呼,是想在欢庆祖国伟大成就的时候,人们记住这个最大的奋斗群体的可歌可泣的贡献,是想让亿万农民工在经济转型中迎难而进、看到发展前景。当下不少农民工有缺乏技能、大城市改善住宿、落户难的问题,在这张照片映出的历史过程中想到,这都会在发展中解决、在国家现代化治理中改变。

中国梦正在我们生活中逐步走近。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农民工的梦。每当天刚亮,我们就能看到农民工开始保洁城市,不少家服人员早起为老人、小孩做饭,很多农民工赶往建设工地、走进厂房车间,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快递小哥奔走在大街小巷……农民工干着苦脏险累的活儿,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促进了城乡的发展,为中国的复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情不自禁地从心里燃起——向农民工致敬!善待农民工,给他们一份体面劳动的尊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责任。

(口述:杨志明 整理:本报记者 王慧峰)


委员简介

杨志明,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2018年,杨志明结合担任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的工作积累,经过两年多时间深入思考和调查研究,撰写完成《中国农民工》一书,获得第二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特别奖。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农民 民工 劳动 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