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毕克官与瓷片的故事

2019年11月14日 14:36 | 作者:姚振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毕克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著名漫画家、收藏家,也是一位古瓷片的搜集者、爱好者、研究者。这是他在江西景德镇古窑址考察。

毕克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著名漫画家、收藏家,也是一位古瓷片的搜集者、爱好者、研究者。这是他在江西景德镇古窑址考察。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没错!

可是我说,瓷片也会发光。您相信吗?

不瞒您说,瓷片不仅会发光,而且光彩夺目,光可鉴人。今天,我就给您讲讲一位政协委员和他的瓷片的故事。

与瓷片结下不解缘

说起毕克官与瓷片结缘,出于偶然,却也必然。20世纪80年代初,毕克官因病在家休息。由于喜欢运动,在家休息也坐不住,清晨的户外散步,成为休养生活的必修课。他说:“新鲜空气对我来说,比任何药品都重要。”

一天早晨,毕克官走到一个建筑工地,看到渣土中露出几片被雨水冲刷过的亮晶晶的青花瓷片,于是他就捡了起来,瓷片上的图案颇为美观,栩栩如生,他爱不释手,带回家后受到家人的称赞。

“你有兴趣,何不天天都去看看捡捡呢?这也是一种活动呀。”毕克官的夫人也是搞美术的,她的一句话,启发了毕克官。

从此,附近的建筑工地、管道施工地、新住宅区都成为毕克官的常到之地。

改革开放后,北京大搞基本建设,在附近的工地里,碎瓷片到处都是。可工地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进去的。一天,毕克官在一个工地边上捡瓷片,一位工人师傅问他:“你捡那玩意儿有什么用?”

“我是画画的,这上面都是古代图案,可以做参考。”毕克官的解释,得到工人们的理解。他们慢慢围拢过来,观赏着毕克官捡到的瓷片,“大明成化”的,“大清康熙”的,大家议论纷纷。还有人告诉毕克官,早两天挖出过几块大块的,也挺好看,不过运走了;一些人表示,以后再发现了,给您留着。果然,几天后毕克官再来这个工地时,发现在新挖的沟旁躺了几个完整的碗底,他心里明白,这是工人师傅有意给他留的。一来二去,他和工人们混熟了,工人们也开始帮助他收集瓷片。有一回,建国门附近工地上的一位工人师傅给毕克官攒了300多块瓷片,存在宿舍里,等毕克官来了,亲手交给他……

毕克官可不是单单为了捡瓷片,无论在哪里发现了有价值的瓷片,他就千方百计地查找史料,了解当地历史上的情况。这个地方古代叫什么,什么人住过……在灯市口妇联宿舍工地上,他捡到一批相当精美的宋、元、明几代的瓷片。毕克官心想,这里怎么会集中了几个朝代的瓷片呢?回家一查资料,原来这里是明代严嵩、严世藩父子的府第。

就这样,毕克官捡瓷片的兴趣越来越浓。他有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各处捡瓷片的经历。逐渐地,捡瓷片的范围扩展到全国,北起黑龙江,南到海南省,走到哪里就捡到哪里。

为民窑瓷器正名

随着收集的瓷片越来越多,瓷器发展的脉络逐步展现在毕克官眼前,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不是一堆堆碎瓷片,而是上千年的瓷器发展史;这不是瓷器上几笔随意画下的人物、花鸟,而是一部完整的中华瓷绘史;这些瓷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

毕克官的想法,得到当时很多大家的认可。著名国画家程十发先生知道毕克官收藏了许多瓷片时,建议他选编一本有关鱼类的画册,他说他非常喜欢瓷片上鱼的图案。黄苗子先生建议毕克官把瓷片上好的人物、风景整理、放大,当成一幅幅古代画作,结集出版。

受到这些前辈和同行的鼓舞,毕克官决定对瓷片展开系统研究。他开始收集历朝历代对瓷器研究的书籍,然而遗憾的是,历代史籍所关注的大都是官窑瓷器,而毕克官所关注的多为古代民窑瓷器。古代史籍对民窑瓷器基本不提,即使偶有涉及也多是贬低用语,如粗俗、低劣等。宋代史籍对在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宋代磁州窑只字未提,只是到了清代才有所见。

史籍记载与毕克官亲眼所见的民窑产品大相径庭。他从审美的角度发现,中国古代民窑瓷器具有一种别样的美,是粗犷、率真与质朴的集合。面对中国古代民窑瓷器这样一个美好的天地,不仅少有人去研究、发掘,反而还要讽刺贬低,毕克官感到很不公平,他要写文章为民窑瓷器正名。

毕克官是著名的漫画家,但是对瓷器考古却是个门外汉,他首先要做的是补课。但前人提供的文字资料毕竟太少了,民窑瓷器所反映出的许多现象和问题,都是现有材料无法解释的。这就迫使毕克官去找寻新的切入点,自己来回答。

他发现,陶瓷考古界与工艺美术界对陶瓷研究的目光都集中在陶瓷本身。但大量的资料证明,瓷器所反映的绝不仅仅是瓷器本身的魅力,而是与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搞瓷片研究,关注的是民间瓷器上的图像与文人绘画上的图像在来源上的互动关系,民间瓷绘图像在生产与创作过程中的形变问题。”毕克官说道。他发现中国最早的写意画不是纸绢绘画,而是出现在民窑瓷器上的绘画。他收藏的大量唐代官窑和宋代磁州窑的瓷片最能说明问题。

另外,毕克官还在民窑瓷器上发现了中国古代抽象绘画,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早在明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抽象绘画。这些民间艺人创作的作品,令人感到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天地是如此之广阔,用“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毕克官解释道:民窑瓷器需要大批量生产,甚至一天就要绘制几百个,这就导致了民间艺人们在绘制过程中,通过摸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从繁到简的道路。简略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或偷工减料。民窑瓷器要生存要竞争,简化的前提是要保证瓷绘艺术的美。

通过纵向对比与横向联系,毕克官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民窑瓷绘艺术走的是不同于官窑的艺术道路。官窑瓷器是给皇帝用的,它要求精益求精,显示出皇家气派,体现的是工笔画艺术风格。民窑瓷器是给老百姓用的,产量大,为节约成本和节省工时不能画得过于精细,所以只有走写意的道路。民窑瓷绘画艺术,融合了多少代人的智慧,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高度艺术概括。它与官窑瓷绘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艺术道路,以画风而言必须用不同的审美标准予以重新审视。

瓷片讲述中国故事

经过长时间的搜集、思考、研究,毕克官关于中国民窑瓷器的专著——《中国民窑瓷绘艺术》《民窑青花》《古瓷片》《古瓷探妙》先后面世了。这整整用去了毕克官十几年的时间。

随着这些专著的出版,国内掀起了一股“瓷片热”。美术界、陶瓷界、学术界、收藏界纷纷跟进,类似文章、讲座、沙龙层出不穷。许多人对古瓷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为例,以往古瓷片只是凤毛麟角,而这些年几乎有一半以上的瓷器摊上开始出售古瓷片。有朋友开玩笑地说:“毕克官,都是被你那几本书闹的。”

实际上,毕克官的著作和研究不仅搜集、整理了历代瓷绘上的艺术作品,更可贵的是,它具有填补美术史空白的意义。

意大利艺术家甘柏泰先生曾在中国工作,他经常出入各类文物市场,也收集了中国明清两代的一些大小瓷器。他说:“大多数中国人和外国人只注重漂亮的瓷瓶或者官窑器,希望有朝一日倒手赚一笔。而在我的视野中唯一注意收集这些小件瓷器并且认真研究它们艺术价值的人,是毕克官。他写的《中国民窑瓷绘艺术》把我带入了另外一个未知世界,使我发现了中国明清瓷器画上的印象派和抽象派艺术之花。”

不管怎样,这些曾经被视为垃圾和渣土的古瓷片从此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它们不论是静静地躺在泥土里,还是出现在各类博物馆的展柜上,甚至装饰在姑娘们的项链中,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华文明灿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文由全国政协办公厅老干部局提供)


编辑:杨岚

关键词:毕克 瓷片 瓷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