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蓝笑笑: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评

2019年11月18日 09:54 | 作者:蓝笑笑 | 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作者:蓝笑笑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新阅读》周刊已经推出了一年,这一年中,我们刊登了数百篇书评,撰写者包括作家、译者、编辑、书评人,他们角度不一,写作风格和手法更是各具特色,但大家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希望让自己的评介和解读有益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原著。正如作家赵松所说的,“好的书评是让你能恍然明白结构与生成的秘密,去试着触及作者的心思与灵魂的所在,并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沉默的存在与意义。”本期,我们从新晋出版的图书中遴选了8本特别之书,它们的共同点体现了它们的作者、编者的诉求——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评。

好的评论家不一定是好的作家,但好的作家一定是好的评论家。这话放在张大春身上再合适不过。文学批评集《小说稗类》是“半生志业都是小说”的张大春对于小说美学观的书写。28篇文章,解析小说的体系、起源、修辞、因果、指涉等,构成小说创作的完整谱系。文中专业地评介中外小说经典的技艺与魅力,但说到底仍是几个最基本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小说?如何阅读小说?怎样创作一篇小说?书中时常可见张大春分享自己写小说时的切身体悟,看得出他用心良苦地在为小说创作者提供抵达小说秘境的通道,同时也在为广大读者送上一本有趣的小说阅读指南。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系列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九久读书人这几年推出的文学批评品牌,其实在访谈之外,《巴黎评论》本身也是国际第一线的精品文学阵地,一直坚持刊发世界顶级的短篇小说。近期推出的《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则是作家明确地点评他人,更极富针对性。《巴黎评论》请来了安·比蒂、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等20位短篇小说名家,按照他们自己的喜好与审美,各挑选一篇该杂志发表过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了博尔赫斯、雷蒙德·卡佛等大师的作品,并为之撰写一则短评。从作家的角度考察另一位作家的作品,这种专业的视角不但会让读者和创作者们受益,还能体现一种有趣的互文,比如我们从中既能看到著名作家莉迪亚·戴维斯为简·鲍尔斯的《艾米·摩尔的日记》撰写的书评,也看到了阿莉·史密斯评莉迪亚·戴维斯的《福楼拜的十个故事》。

爱尔兰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科尔姆·托宾除了是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位写文学批评的圣手,他的这本《出走的人》从作家与家人关系的角度解读作家和作品,角度独特,让人耳目一新。譬如简·奥斯丁的小说里出现了多少既亲切又刻薄的阿姨,又如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巅峰剧作中时时可见他心爱的姐姐的身影,再如萨缪尔·贝克特属于那种生来让可怜的母亲心碎的年轻人,以及詹姆斯·鲍德温笔下的儿子形象是父亲眼里的陌生人……书中,科尔姆·托宾用他细腻深刻又极具洞察力的眼光和分析,还发现并梳理了叶芝、托马斯·曼、博尔赫斯等作家与家人复杂幽深的关系,以及这些文学巨匠痛苦与灵感的源泉。

无独有偶,美国学者赛莉娅·布卢·约翰逊也跟托宾的出发点一样,她感兴趣的也是自己钟爱的小说之源头,以及究竟是哪些灵感激发了作家们创作出这些小说。《与达洛维夫人共舞》就是她这段追寻之旅的结果,书中我们借作者之笔,可以了解到《安娜·卡列尼娜》《百年孤独》《老人与海》《喧哗与骚动》《简爱》《魔戒》《夏洛的网》《钟形罩》这些文学名著背后的真实故事,我们亦能获悉并感受几乎每一位作家都体验过等待灵感到来的痛苦,而当灵感一旦道来,哪怕像电光火石一样短暂,也能点燃出一本旷世巨著。譬如《八十天环游地球》的灵感,竟然来自一则旅行社的广告;弗吉尼亚·伍尔芙笔下的“达洛维夫人”现实中确有其人……

《理想的读者》可以视作加籍阿裔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文学回忆录,但仍保持其一贯的博学与精妙,在许多个人经历上都以阅读和书目为标注,因此也可以视作一本以整个人生来撰写的“书评”。曼古埃尔被乔治·斯坦纳称为“图书馆的唐璜”,是书界有名的书痴,坚信“书封之间的一切,是一切的根本”。因此撰写这样一部关于书的书,他怎能不当“一生之书”来策划、设计、展开。他以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笔下的爱丽丝为引子,游走于文学经典与现实历史之间,谈到犹太身份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回忆博尔赫斯的爱情往事,追溯切·格瓦拉之死给年轻一代的冲击,讨论荷马失明的深刻意味,批评略萨对遗忘的辩护……

华东师大的袁筱一教授是国内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也是法国文学的研究专家,《文字传奇》虽在10年前曾经出版,却因题材与书写的隽永耐读,意味深长,在岁月面前显出了文学批评经典的样貌。袁筱一借萨特、波伏瓦、加缪、杜拉斯、罗兰·巴特、萨冈,罗布-格里耶、勒克莱齐奥,还有米兰·昆德拉,这一批出生于20世纪的作家,是如何突破性地继承了法国小说传统,也用自己的方式完美地诠释着福楼拜、普鲁斯特和纪德所奠定的现代法国小说传统,让我们知晓究竟什么样的作家才是法国现代经典作家?而现代经典作品的定义又是什么?袁筱一认为,这一代的作家开启了法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的一个重要时代,所谓萨特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文字显示出它最后炫目的力量,它在延续一种以性感对抗死感的法兰西文学神话。可以说,正是这一代的作家,建立了属于现代的文字传奇。

作家赵松近年不但写出了《积木书》这样极具文体实验价值的小说,也撰写了大量书评,《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就是他近年优秀书评的结集。虽然所评的对象是不同的书,但赵松有自己的主题和脉络,让人读起来不但不觉得零散、各说各的,还有一种整体感,即“每本好书在本质上都不可能是公园或景区式的存在,它们永远是需要探索和发现的无人地带”。因此,我们看到了简练有力的海明威,朴素神秘的博尔赫斯,不仅于此,赵松还带着我们去看透他们作品背后隐藏的线索,发现他们文体风格的渊源,当然,这本赵松的书评集最让人着迷的地方,还有他一直以来文字内在的微妙节奏和韵律魅力。

美国文学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也是解构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被哈罗德·布鲁姆称之为自己“伟大的对手”。《共同体的焚毁》是米勒在“9·11”十周年时写就的反思之作,全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探究卡夫卡的作品如何预言了二战时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的大屠杀,从而讨论 “后9·11”政治危机的世界将何去何从。书中,米勒从史蒂文斯诗歌中的共同体思想到让-吕克·南希、德里达、德勒兹等哲学家阐发的共同体理论及相关论述,从卡夫卡的小说到基尼利的《辛德勒的名单》、麦克尤恩的《黑犬》、斯皮格曼的《鼠族》、凯尔泰斯的《无命运的人》这四部与大屠杀相关的小说,再到莫里森的《宠儿》,可以说在各类文本和现实间构筑起一个“本雅明式的异质星丛”。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作家 文学 书评 笑笑 读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