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樊丽萍:减负不是降低课业难度,不搞“一刀切”

2019年11月18日 09:59 | 来源:文汇报
分享到: 

作者:樊丽萍

“减负不是让学生没有学习负担”“合理的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不应该视为过重学业负担”……日前,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情况。在谈及学生学习负担问题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直言,减负不是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味的 “一刀切”减负。

可以说,此次教育部对于减负问题的正面发声,既回应了近期一些地方出台减负实施方案后,部分媒体和家长对此问题的关切、议论,也厘清了长久以来缠绕在减负问题上的一些认识误区。

教育部这份对减负问题的“官宣”,赢得不少家长点赞。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家长和一线教师直言,正确认识减负,是科学合理减负的前提。毕竟,从现实层面来说,“一刀切”的所谓减负举措,离真正的减负目标最远,也是家长最怕的。

减负减的是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

为学生减负的呼声由来已久,但何谓负担、真正的减负要“减”什么、不能“减”的又是什么?

新闻发布会上,吕玉刚说,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而“学生认真学习、勤奋学习、刻苦学习,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让学生的努力付出是值得的”。

去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简称“减负30条”),这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文件,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和政府各方责任。据教育部统计,目前已有24个省份落实“减负30条”,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

减负工作若要顺利推进,全面的、正确的理解是关键。有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教育部此次关于减负问题的“点穴式”解读,让人仿佛吃下一颗“定心丸”。

但家长眼下更关心的是,这些正确的解读如何在操作层面落地。多位学生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无论是在课内还是校外,对减负问题的认识不到位或错误认识,让不少家庭陷入了苦恼。

有家长反映,有的学校为了更彻底地落实减负政策,除了规定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设纸笔作业、不考试、不排名外,还给小学高年级学生也设置了“不留作业日”,每周有一天不留回家作业。根据学校要求,小朋友在这一天回家后就可以“放飞心情”,只需要如实记录回家后都做了哪些事情。但另一方面,少数教师出于“对学生负责”的考虑,还是给孩子悄悄布置了作业。“学校的规定和老师的用心,做家长的都可以理解,我们内心也很纠结”。但冷静剖析,这种“一刀切”的减负规定和老师的“善意”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家长和孩子要在“不留作业日”的反馈单上“胡编”一段话——孩子学业负担减没减姑且不言,“胡编”的反馈单倒更成了心理上的沉重负担。

家长最怕学校以减负为名,放松对学生学业的要求

类似的“一刀切”减负规定在各地还有不少。有的地方要求,父母必须敦促学生完成每天的作业,并在晚上9点或10点前上网“打卡”,标注具体的作业完成时间。“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学习习惯不一,每个家庭的情况也不一样。用统一的打卡时间为学生的课业负担设限,就是一种懒政。”有家长在网上如是留言。

“学生负担有点像GDP,我们崇尚绿色GDP,即优化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从来也没有说过不要GDP。毕竟,学习对学生而言就是头等大事。”在注意到教育部对学生负担问题的最新官方解读后,沪上一位小学生家长打了这样一个比喻。她坦言家长最怕的就是学校以减负为名,放松对学生学业的要求,如此一来,家长只能盲目跟风,把孩子送去补习班。

吕玉刚说,应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有减有增,优化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负担保持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之内。要针对当前学生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同时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坚持因材施教,提供选修课程、弹性作业和帮扶辅导,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保障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减负也要解决学生“吃不饱”“消化不了”的需求

教育部此次专门强调,“减负要坚持综合施策、多方联动”。学校层面,要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解决好学生学习上“吃不饱”“消化不了”、需求多样等问题;要减少考试次数,不得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坚决禁止分班考试,实行均衡编班。

同时,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切实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另一方面,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防止盲目攀比送孩子参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训,以及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等,也都是减负生态链的重要一环。

在上海,围绕减负增效、优化教育生态,相关部门出台了不少举措,如通过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控制不合理的学业负担。就在今年9月,上海市教委牵头出台《本市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增效工作实施意见》《上海市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措施》,并于2019学年新学期开始进入施行阶段。

以作业管理为例。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说,上海加强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辅导全过程管理,统筹各学科作业总量,有序安排实践性作业、跨学科作业。此外,上海通过加强作业科学指导,不断提升教师作业管理的有效性。作业提质增效,能否成为减负的关键一招?一位初中校长接受采访时直言,作业设计质量的高低,说到底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显然,要取得显著成效,还需要耐心摸索,在教师教研培训环节下更大功夫。

此前,上海率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和规范工作,已在全国产生了较好示范作用。(樊丽萍)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减负 学生 作业 家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