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刘芳:特殊时期更需深耕细作

2019年11月21日 15:11 |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分享到: 

受到行业风波影响,自2018年以来我国影视行业就步入了低谷,投资明显减少,新开机项目寥寥,一些上市公司业绩也受到较大影响。对于影视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身处其中的从业者是如何看待的?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唐德影视集团副总裁刘芳,作为一名资深影视剧策划人、制片人,刘芳在影视行业深耕多年,先后参与策划制作了数十部电视剧,刘芳同时担任证券时报主办的“2019中国超级潜力IP评选”影视化方向评委。

变化的行业

证券时报记者:您在影视行业深耕多年,这么多年来,您感受到行业有哪些突出变化?

刘芳:这十几年,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技术进步加速影视产业工业化进程。制作方面从器材设备存储手段都发生了革命性升级变化。大数据网络时代的到来,加上市场层面资本结构的变化,在推动影视行业步入高速发展通道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理性的情况,行业浮躁化,产能过剩,行业被资本裹挟,缺乏高峰作品等等。所以,“深耕细作”成为了影视人需要坚守的共同初心。

证券时报记者:经历2018年的风波后,如今影视作品制作成本是否有变化?

刘芳:肯定是全面降低了。资本逃离融资难,产量下降,演员限薪都是导致成本降低的因素。

证券时报记者:现在网剧和电视剧的内容制作标准有什么差异吗?

刘芳:之前电视剧跟纯网剧因报批立项审查的管理流程规定有所差异,造成大家在意识上认为纯网剧好像比电视剧尺度要宽松。现在上级主管单位加强对内容思想性艺术性的把关,台网融合,用一把尺子,网络剧的整体创作水平大有提升,每年都有几部精品网剧出现。之前那些在内容上打擦边球、追求博眼球大尺度、制作上粗制滥造的网剧越来越少。

行业需要“深耕细作”

证券时报记者:与国外相比,国内影视行业为何较少出现优秀续集作品,我们缺乏的是什么?

刘芳:像电视剧《大宅门》和《大宅门续集》、《康熙微服私访记》系列、《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都是国剧这方面的成功范例。因为我们与国外的制播模式不同,工业化程度不同,决定了像欧美剧集那样多季播出的国产剧集,还是凤毛麟角。电影方面,近几年我们有《战狼1》、《战狼2》,但大家肯定都想努力做出拍了9部《速度与激情》那种IP。我想,行业整体孵化此类作品的能力还是欠缺的。

证券时报记者:国内各类型电视剧都不乏优秀作品,但是较少出现优秀的行业剧,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刘芳:国内优秀行业剧缺乏,最重要的还是很多剧本没有找准一个行业深挖素材,找到某个代表性的人物或者群像生态去写。写不透,不解渴,就会导致受众诟病一些“伪行业剧”,批评行业剧是披着职场外衣的言情剧。这个更多的还是跟作者的心态、职业经历、制作公司的项目思维方式有关。我觉得行业剧还是可以写好的,但是前提是真的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这个行业。

证券时报记者:无论是影视项目立项还是采购,目前行业选择和评价的标准是否都有不少主观成分?

刘芳:影视产品是非标的不可复制的产品,判断好与坏是由人来判断的,虽然现在一些公司、平台都有自己一套科学化的评估体系,但评估的指标也是人设计制定管理的,评估体系、算法最后还是帮助人来做判断,所以选择评判的主观属性是去不掉的。想让主观的判断更准确,短时期仰仗不到AI智能,还是要靠注重审美共识的培养、专业性的提升进步、方法论的研究跟应用来达成。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来屡有一些被市场寄予厚望的作品失败,您认为影响影视作品品质的因素有哪些?

刘芳:影响影视作品品质的因素有很多。好的作品都具备共同的基因,而失败的那些都存在违反创作规律、缺乏专业性的诸多因由。剧本是一剧之本,所以首先就要重视剧本的创作,一个扎实的文本,一个好故事是好作品的基础。很多人说从剧本到拍摄是个减分的过程,因为影视是综合艺术,需要“导表摄录美”多个部门通力协作,每个环节保持专业不丢分。但做到这点不容易。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来国内产出了不少爆款影视作品,根据您的经验,爆款影视作品有什么共同特性?

刘芳:在确保制作精良的前提下讨论爆款的共性。大众爆款作品,其实是时代情绪和时代共鸣的产物。要有表达一代人或者主流受众情绪的故事和主题,就是作品的共情能力。圈层爆款,我觉得还是要针对类型化,针对垂直受众,要打到圈层用户的痛点。

影视作品加减法

证券时报记者:在将小说等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到底是该尊重原著还是顺应市场,如何进行取舍?

刘芳: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源于小说改编,这是孵化剧本的一个路径。我们购买一本小说去转化成影视作品,看中的不应该是它的百度指数,一定是它具备影视化的基础。我们要“尊重”和保留的是小说中的闪光点,那些打动人心的人物情节对白等等,这些都是小说的精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影视化创作,这个创作是要符合影视创作规律的。好的小说不应该给影视剧本改编创作戴上镣铐,而是应该插上翅膀,甚至于很多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作。

证券时报记者:大IP在市场上往往受到高度关注,使用大IP改编的影视剧是否具备一定优势?

刘芳:有些大IP改编影视剧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大IP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那些网络文学领域的大神级作品,很多人以为可以直接把书粉转化为剧粉,平台在评估项目的时候也有了更为具体的数据支撑。但是在转化过程中,书粉可能为剧吆喝,也有可能因为对原著更了解,有更为固化严苛的要求期待,转化为影视剧的“黑粉”。近两年一些大IP的失败让行业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对待IP也趋于理性,行业也号召大家多做原创。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算得上优秀作品,能够吸引您去改编制作?

刘芳:能够吸引我去改编的优秀小说,一定是能打动我的作品。数据、作者知名度那些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好的小说首先必须要提供一个或是一组独特生动的人物;其次有看了让人拍案叫绝的情节和产生共鸣的动人情感;现实题材最好兼备艺术性跟思想性,有现实关照和可挖掘延展的主题立意。

证券时报记者:在内容制作上,唐德影视现在比较专注于哪些题材?

刘芳:电视剧方面,我们有“新时代精品剧”的战略计划,这两年会着重在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方面发力。现在我们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2021年建党百年做了题材储备,反映新时代精神的、人民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都是我们侧重的方向。

期待行业复苏

证券时报记者:去年以来行业投资减少,明年在内容上是否会出现缺口?

刘芳:今年行业的制作产量是大幅缩减了。但由于之前影视产业一直是饱和且过剩的状态,加上一些政策面、市场的影响,有相当数目的待播剧库存剧没有播出,不用担心没戏播的情况发生,现在是调整期。我们亟需解决的不是内容数量的问题,而是内容质量的问题。

证券时报记者:作为从业者,您认为影视行业什么时候能迎来复苏?

刘芳:当行业把“泡沫”都挤干净了,慢慢的就会复苏了,这个行业是有它优胜劣汰、自我修复更新能力的。

证券时报记者:现在行业泡沫挤掉了,热钱消退了,对影视项目融资是否有影响?

刘芳:跟三四年前比,现在融资的确有难度。之前大半年比较冷清,不过最近关注影视行业的资金好像又多了起来。虽然社会资本少了,但国家对文艺创作扶持的力度却在加大。

其实大家都觉得,行业冷静下来对行业长期的发展而言是一件好事,大浪淘沙会淘掉一些趋利的人,或者一些很不专业的公司,而会留下更专业的人,行业生态会越来越好。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影视 行业 刘芳 作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