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吴为山:为时代造像 以丹心铸魂

2019年11月26日 10:26 | 作者:张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吴为山简介: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2018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2016年当选乌克兰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家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2019年当选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士并获米开朗基罗勋章。

微信图片_20191125101952

11月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刚刚落下帷幕,《国家的脊梁》《辽宁号航母》《石榴花开》等诸多精品力作,展现着新中国70年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在一个多月的展期里,这里吸引了一批批观众来观瞻。

像这样充满精品力作又吸引观众眼光的主题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从来不会“缺席”。这与全国政协常委吴为山不无关系。

如今已是中国美术馆馆长的吴为山总是说:“艺术起到精神引领的功能和作用,它出现的形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好越好。”在这“越好越好”中,吴为山可谓一个追梦的行者。

初心

青砖、黑瓦,石板街、串场河……

这是吴为山在梦中对于幼年时家乡苏北的悠悠印记。

吴为山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中所收藏的古书插图与器皿画作,为五六岁时的他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清雅的山水画和古香古色的仕女图,至今都深烙在他的记忆中。

11岁,他开始摸索着写生,画镇上熟识的老人。上世纪70年代末,十六七岁的吴为山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曾一度尝试弃艺学医,但两次高考都以一分之差落榜的现实,使他意识到,艺术道路或许才真正适合自己。

于是,他进入无锡工艺美校学习泥塑。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了维纳斯像、米开朗基罗像、亚历山大块面像等雕塑;在这里,他聆听过吴冠中、张道一、钱绍武等教授的讲座,也接受了泥塑巨匠的言传身教。多年以后,本身已成美术大家的吴为山于其自传《在路上》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未能忘记张道一先生在我们那间小小的教室,讲出了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你们要立志将来在美术史上留下名字。’也许,年逾八旬的张先生记不得当时讲课的情景,可作为17岁的我,是多么的震撼!”

在西洋石膏像的洁白和惠山泥土的乌黑的强烈反差中,在大师们艺术实践的耳濡目染下,吴为山逐渐明确了生命航向,坚定地走上了艺术之路。

1983年吴为山参加高考,以优异成绩同时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录取。

上世纪90年代,吴为山相继在欧美深造,领略世界多元艺术风光的同时,也惋惜“不少亚洲人的作品基本都被美国当代艺术同化了”。在这期间,他应邀给荷兰女王雕像,产生了一定国际影响。1998年,他获得可以拿美国绿卡的机会,但一位90多岁的德裔美籍艺术家说,美国是一个商业社会,你不应该在这里。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那里有令人神往的艺术,赶紧回到你的祖国吧。

吴为山如醍醐灌顶。

“我希望用雕塑建立一个精神的丰碑,影响未来一代和当代年轻人,让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而今,他的雕塑作品不仅矗立在中国很多重要场所,还矗立在世界很多重要角落。

铸魂

一刀一刀、一锤一锤、一手一指……

不厌其烦重复着,用心用情感受着,精益求精雕刻着,直到冰冷的材料变成鲜活的灵魂。

吴为山说,雕是减法,减去不该有的部分;塑是加法,加上属于精神的部分。雕塑应该在加加减减中,融合自身生命体验,把精神塑造出来。

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用可视的形象,把不可视的历史展示出来,让每一座雕塑都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他曾请教于费孝通先生,费老语重心长地说,一生做一件事很不容易,你要把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塑造出来,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爱国。2019年6月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丹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中,立着一座座中华杰出人物的雕像,吴为山这样阐释,他信奉“那些历史的精英、文化的巨擘,在沧海横流、浴火重生中,终以其精神而自塑成一尊尊不朽之像”,而作为一名造像者———雕塑家,他追求的就是“为时代造像,以丹心铸魂”。

30多载春秋、500多件作品,最大的20多米高、最小的几公分长。

他的作品是温暖的,《睡童》《春风》《母与子》等诉说着人世间的脉脉温情。

他的作品是深厚的,《孔子》《老子》《李白》等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是奋进的,《百年丰碑》《雷锋》等将人们带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有一座组雕感染着每位前来瞻仰的参观者。组雕中最令人悲怜的就是母子雕塑,要么是母亲绝望地抱着死去的孩子,要么是婴孩趴在死去母亲的身上吮吸着最后一滴乳汁,要么是年迈的儿子搀扶着80多岁的母亲在逃难……“这组作品使我开始思考雕塑艺术的本质价值,雕塑应该是表现灵魂的,这需要通过个体精神世界的把握,通过个体形象的塑造,或群体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人类’二字。”

这是他写意雕塑的代表作之一。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年仅30多岁的吴为山就提出“写意雕塑”的概念,继而

提出“中国写意雕塑八大风格论”,并不断用作品证实写意雕塑的存在与价值。他说,“只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研究后,才能懂得它的价值所在,从而热爱它、追寻它、继承它、发展它。我要用雕塑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来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特色,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用中国艺术的写意传递中国人的神和魂。”

如今,不仅在国内,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还专门举行了探讨写意雕塑概念的研讨会。吴为山不无欣慰地说,让外国朋友来研讨写意雕塑,这是件多么自豪的事情啊。不用再言必谈希腊、罗马,我们开始有表现自己精神境界的独特方式、风格和语言。

在采访中,吴为山摊开双手说,你看,我双手的大拇指不一样。“江湖传闻”果然不虚。常年手持雕刻刀、用右手拇指推按的动作,使他的右手大拇指比左手大拇指显然要长出不少。他接着风趣地说了一句,这是劳动者的手。“我每天都在创作,摸泥巴、捏石膏,经常划破手,但只要水一洗,再擦点手霜,很快就恢复润泽了。”吴为山觉得,这种润泽来自黏土的润泽,更来自历史巨人心灵的润泽,“中华民族近现代以来的苦难历史、崎岖道路,在我的心灵上留下缕缕刀痕,但最终在我的手中化为唯美与温柔,我要把中国人的温情表现给全世界。”

已近耳顺之年的吴为山,已然诸多荣誉加身,“在鲜花和荣誉背后,我经常拷问自己的心灵:我这一天做了什么,我这些年做了什么,我这一辈子还想做什么。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获得什么,而在于他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他说要用作品来证实对民族、对国家、对党和人民的热爱。

对话

线装书、羊皮书,杜甫、舍甫琴科……

坐落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市中心的组雕《灵魂之门——杜甫与舍甫琴科》,将中乌两国的两位著名诗人塑像铸在两本书上,形成两扇永远打开的门,仿佛展开了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这座组雕给俄罗斯美术家协会主席安德烈·科瓦尔丘克留下深刻印象,他认为吴为山“把中华文化精神和欧洲现代美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把传统的、民族的和现代的雕塑语言成功地融会贯通”。

类似主题的雕像,在吴为山的创作中并不罕见。2019年5月,在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的日子里,青铜雕像《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被意大利艺术研究院收藏。在这组雕像中,达·芬奇右手食指向上似诘问上天,齐白石则手扶拐杖似抚触大地,两位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画家,就这样邂逅。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雕塑院院长安东尼奥·托马佐说,“我们看到艺术家吴为山超越地理和文化的界限,对人类历史含义的一种追求与探索,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

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艺术如何与西方文化艺术进行平等对话的难题,在这样的艺术背景下,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吴为山说,国外游学的经历,使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情感在中西比较中得到升华,使他的内心世界开始探索如何实现中西方文化对话。

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曾到访吴为山的工作室,他看到孔子头上的道道皱纹,就会想到中华民族的悠久;看到老子长长的胡须,就可想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很多国家的中国广场,有一个日日夜夜在讲中国故事的人,那人就是孔子。”随后吴为山不无幽默地说,“他不用护照。”

近年来,吴为山利用中国美术馆的平台,不断地将我国优秀作品拿到国际社会展览,还适时地把世界优秀作品拿到中国美术馆来展览,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国际与国内在展览中“对话”。2018年由中国美术馆先后牵头成立了“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丝绸之路国家美术馆联盟”,吴为山当选为两个联盟的秘书长,组织20多个成员国家美术馆举办展览、学术研究,致力于“用文化经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不仅仅是雕塑,每个领域的专家都有这样的责任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艺术———实际上也就是让世界更多地关注中国,丰富世界文化艺术。”吴为山说道。

担当

“活”起来,“美”起来……

1990年至1991年,吴为山在北京大学进修,中国美术馆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不巧的是,那一年,中国美术馆因为装修而闭馆。而30多年后,他成为中国美术馆的“掌舵者”。

在他的“掌舵”下,排长队、大队等这些以往只会出现在某个明星演唱会的情景,也出现在中国美术馆的门口。“典藏活化系列展”“弘扬中国精神系列展”“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国际交流系列展”等引起社会热烈反响的系列展览,让中国美术馆开始“红”起来。

说起“典藏活化系列展”,还有一个小插曲。吴为山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不久,时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教授在一次匆匆逗留北京之际,提出参观中国美术馆、观摩一下镇馆之宝,这可难住了初上任不久的吴为山:当时美术馆只有临时展,缺少固定的长期陈列展。这督促着吴为山开始思考如何让11万余件馆藏珍品“重见天日”。不久后,一个叫“典藏活化”的系列展出现。吴为山说,让库房里的这些“宝”长期陈列供大家看,才会使之真正“活”起来。

“中国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与国家级美术殿堂,在普及与提高、大众教化与深度挖掘之间,始终以‘美’字贯穿着。所以我要努力发现美、展现美、激励创作美。”吴为山说,为大众提供欣赏美的场所,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

多年的美术创作、教学与实践经历,使吴为山始终关注美育问题。特别是在200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他每年都会提交很多关于美育的提案。在今年全国两会他提交的众多提案中,有一件就是《加强新时代美育及其传播》,他提出美育,不仅要重视学校教育,还要重视社会教育,“中国美术馆通过策划举办越来越多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展览来活化经典,吸引观众,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全社会,让美育融入公共生活,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这些经典作品的美育功能和社会价值,发挥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除此,吴为山还积极推动与策划将优秀展览送到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种下一颗颗“美的种子”,践行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在前不久,中国美术馆就在延安鲁艺旧址举办了“延安·初心———中国美术馆典藏火花系列展”,他称这既是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怀念,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文艺路线所一贯倡导的艺术为人民最好的回应、学习和敬仰。

在不久前才新建成的香山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吴为山最新创作的大型主题雕塑,4.9米高的《毛泽东同志在香山》矗立在纪念馆的序厅正中,两侧分别是《共商国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百万雄师渡大江》大型主题浮雕,展厅内还有《胜利的消息》。这些作品是吴为山在结束一天的行政工作后,傍晚驱车2小时赶赴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在深夜进行创作的。为保护雕塑泥稿免于日晒与风吹,工作室内没有空调也没有窗户,他挥汗如雨,汗水浸透了衣裳。

有人曾问他,现在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他回答说,巨大的创作欲望和有限的时间精力之间的矛盾,“我一天睡很多次觉,坐在沙发上能睡3分钟也就够了。所以,我在休息方面像是‘吃零食’的人。”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中国 美术馆 雕塑 艺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