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金耀基:笔耕不辍 用翰墨书写人生

2019年11月29日 16:14 | 来源:杭州日报
分享到: 

“石藏社结”联

日前,“西泠翰墨缘——金耀基书法作品展”在西泠印社遁庵展出。浙江省政协主席葛慧君在参观展览时,对金耀基的深厚学养以及文化影响力表示敬意,同时希望其继续为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本次展览展出西泠印社社员金耀基的书法作品20余幅以及他的部分文札和著作,呈现其学术书写、散文书写之外的毛笔书写。金耀基告诉记者,展览以“西泠翰墨缘”为题,正是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求教于西泠社友,与旧识新知共续翰墨之缘。他说,“80岁,我还有很多与书画相关的事情要继续做下去。”

首次来杭举办展览 情谊浓浓

西泠印社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是研究中国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学术团体之一。2018年,金耀基获邀成为西泠印社社员,这也是他此次来杭办展的契机。他说,“作为一位书写者,我来到杭州西泠印社,好像回到了精神家园。”

展览是继香港、上海、北京举办的三次书法展后首次在杭州亮相。金耀基表示,诗书画印是中国文化中纯艺术且纯美的内容,当前仍可以发扬光大。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印社中人对先贤的致敬,也有他与王云五、梁漱溟、钱穆、朱光潜、费孝通、饶宗颐、余光中等大家交往的心迹,以及思念故乡故土的游子沉吟。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表示,本次展览充分展示了金耀基的深厚学养,寥廓胸襟,故乡情怀。“金公将多年来笔耕不辍,退休后重拾书艺的翰墨情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化为书艺俱佳的书法线条,并携家人亲自前来印社捐赠,拳拳爱社之心与文化传播热情令人感佩。”

杭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西泠印社党委书记、西泠印社社委会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龚志南认为,金耀基与名师大家交往的文札,情艺交融,不仅表达了他的心路历程,也展现了他作为教育家、西泠印社中人的无限情怀。“金耀基先生的捐赠,进一步丰富了印社之收藏,延续了爱社如家、薪火相传的西泠精神。”

辛勤耕耘学术菁华 硕果累累

受到父亲启蒙,金耀基自少年起到大学毕业,一直运用毛笔书写,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从二王(王羲之与王献之)、颜真卿、米芾,到赵孟頫、何绍基、郑板桥,面对自己心仪书法家的书帖,金耀基更是一读再读、百读不倦。至今习字七十余年的他,无论是学术文字还是散文作品,书稿皆运用钢笔、圆珠笔以汉字写成。

在金耀基看来,书写是一种艺术行为,书或书法都有它独立的生命,“我们今天进入科技文明的时代,在科学、医疗方面都有较大进步。中国书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发展变化虽然很大,但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从根本上并未改变。”

上世纪七十年代,金耀基曾到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研究,八十年代应聘为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访问教授。从发表首部学术著作《从传统到现代》开始,金耀基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的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近年来,他还发表了多部散文作品和研究“现代大学”的论著,《大学之理念》、《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剑桥语丝》、《海德堡语丝》、《敦煌语丝》、《人间有知音——金耀基师友书信集》、《有缘有幸同斯世》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潜心钻研书法书写 永不止步

从留学美国到先后在台湾和香港两地大学执教,近四十年间,他很少用毛笔写字,他说自己只能“读帖指摹默识古人书法之妙意”。直到2004年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金耀基重新深入探索“翰墨之道”——“过去的15年里,我花了很多时间在书法上,也可以说是重新提起少年时代的那支‘毛笔’。”

金耀基认为,书写是读书人的状态,不论是哪种书体之书写都必须具有“书法美”。因而他有三种书写方式:学术书写、散文书写和毛笔书写,毛笔书写则涵盖了自己少年和退休后的两个阶段,希望在书法中找到最好的归宿。

从古稀之年到如今八十四岁高龄,毛笔书写早已成为金耀基日常生活的中心。有时,他一天会写上六到七小时,却也不觉得累。“八十之年,我自觉才真正从写字进于书法,从观摩名帖到转益多师,从有法到无法,竟然自成一格,有了自家面目。深味书之道大而且深,对书法美学之追求更感道长路远,而心向往之。”金耀基说。

人物名片

金耀基,1935年生,浙江天台县人。台湾大学法学士、台湾政治大学政治学硕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校访问研究。(孙乐怡)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金耀基 书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