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无微不至 无所不在

——全国政协委员朱定真讲述“天气预报”的故事

2019年12月02日 18:40 | 作者:王慧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2月2日电(记者 王慧峰)“今日天气预报(北京地区),白天,多云转阴傍晚前后有小阵雨,夜间,阴有小雨转阴,温度……” 眼前泛黄的这张第一次刊登天气预报的《人民日报》将全国政协委员朱定真的思绪拉回了几十年前。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天气预报,不仅传递气象信息,而且成为记录社会变迁的一种表情,更承载了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原中央军委气象局成立,最初定位为服务国防建设。那时,气象情报、气候资料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属于国家机密。1956年,遵照毛泽东主席‘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的指示,中央气象台于7月1日在《人民日报》首次刊登天气预报,公众气象服务也由此开始。”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仅有101个气象台站,根本谈不上组成合格的全国气象监测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处在‘三缺’状态,即缺观测站点、缺预报种类、缺服务内容。没有数值预报之前,预报室里满屋子挂的都是天气图。天气预报员需要通过接发电报,把各个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抄下来,然后由填图员填在地图上,预报员则把每个站点的数据画成线连起来,形成槽脊形势图。这种早期建立在天气学知识和经验上的预报方法,利用手工分析的12小时前的天气图来推算未来2到48小时后冷空气移动速度、降雨开始时间等,误差相对较大。如今我们已经建成遍布全国一万多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地面观测数据传输时效缩短至1分钟,预报员能够随时得到几分钟前的天气形势图,气象观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从早期的由电台播报、后来报纸版面上的“豆腐块”、每天定时播出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到如今随时随地在互联网和手机上获取——70年来,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内容也愈加丰富,公共气象服务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当熟悉的《渔舟唱晚》旋律每晚响起时,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会习惯性地坐在电视机前关注《新闻联播》后那短短几分钟的天气预报。

“我在基层当预报员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每天都要定时打开收音机广播,抄录中央气象台口头播报的重要天气形势等内容,然后手绘出天气分析图,再根据这个做预报,可以称为‘纯手工制作’。从经验预报方法到现代数值天气预报方法,从一天三次的定性分析到逐小时精细化、定量化预报,再到如今无缝隙全覆盖的无纸化智能天气预报,70年来,我国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日益完善,气象预报预测水平不断提高,气候分析业务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5月,中国气象局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认定为世界气象中心,标志着我国气象业务服务的整体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已经有能力承担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的责任。”

“短短几十年,从‘三缺’到‘三全’,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公众需求不断提高的‘逼迫’下,伴随科技进步、时代发展,我国气象部门与时俱进,攻坚克难,向更大的覆盖范围、更广阔的服务领域,以更多元的手段、更贴心的方式推进气象业务的现代化。如今,几乎每个人的智能手机里都有一款天气软件,能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气象服务信息。从每小时到一周的天气,从各类气象指数,到出行、穿衣、防晒、晨练、洗车等提示,气象服务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无所不在。”

在展览现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真品备份星引得众人纷纷驻足。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中国由此告别了完全依赖外国气象卫星数据的历史。而对朱定真来说,这颗卫星承载着几代气象人的梦想和期盼。

“早年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的只有苏联和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我们只能依靠人家的气象卫星云图用于天气预报。看到云图能够高瞻远瞩,并且更加真实地反映大气运动的分布情况,说实话,当时我们很羡慕那些有气象卫星的国家。”

“我还记得风云一号传回的第一幅可见光云图,就是那张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的云图照片,表明我国跨入了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自己研制、发射和运行气象卫星的国家行列,有了同时从地面和太空两方面观测大气的能力,为气象预报员配上了千里眼。拉开了我国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使用国产气象卫星的序幕。”

“早在1969年,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如今50年过去了,我国气象卫星研制事业已经从追赶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截至目前,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成功发射17颗,在轨运行7颗,可为全球104个国家的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1991年,朱定真被公派赴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交流学习,其间,美国经历了史上最强的安德鲁飓风。令朱定真惊讶的是,这么严重的一场自然灾害过后,全美仅仅死亡27人。当时,美国人面对灾害时完备的应急措施给了他深深的教育和震撼。

“气象研究在趋利避害、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自然灾害的防、抗、救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精准、高效、权威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筑起了综合防灾减灾等‘第一道防线’。进入新世纪,我国更加注重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支撑作用,气象灾害管理工作的重点由应急防御、灾后救助和恢复为主,向灾前风险防范转变。如今我国的气象灾害应对能力已跃居世界一流,从监测,到预警,从政府主导,到部门联动,再到公众参与,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防灾减灾救灾成效。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同等的气象灾害,在具备相同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密度的地区发生的时候,我国对于灾害影响的控制和减小是非常明显的,防灾减灾的效果十分显著。现在,美国人甚至要反过来学习我们的综合防灾经验。”

“目前,我们正在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迈进。从保障社会生产,到嘘寒问暖百姓生活,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气候资源利用,从乡村振兴到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的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越来越强。我也坚信,未来气象人将继续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气象 预报 服务 天气预报 气象卫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