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张玉民:“活成一棵带来希望的核桃树”

2019年12月12日 11:14 | 来源:中国农网
分享到: 

隆冬时节,清晨里的太行山区已在零下六七度。山西省沁县松村乡朝仁村的东坡圪梁上,年近60岁的张玉民正爬在核桃树上修剪枯枝。

老张的举动在村民眼里已习以为常,20多年来,他依然如此。而他引以为傲的是放眼望去的1300多亩核桃林。

“这可是朝仁村乡亲们发家致富的本钱,作为乡土技术专家,没理由不上心。”张玉民说。

年轻时的张玉民,当过国企员工、干过采购,跑过大江南北,别说在朝仁村,就在县里来说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1996年,干采购正风生水起的张玉民,拗不过乡亲们的劝说,义无反顾地回村当上了村委会主任。

从搞采购到带领群众发家致富,这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专业”。张玉民不服输,“只要够优秀,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干得风生水起。”

和太行山区的大多数乡村一样,朝仁村山大、沟深、缺水,耕地不算肥沃。

种点什么能发财呢?张玉民日思夜想,听说大枣的市场效益不错,他跑到市林业局建在黎城的一个种苗基地取经。骑着自行车走了一天,到了基地一看,人家培育的是核桃苗。“沁县的土壤、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枣树,试试核桃树吧。”专家的一席话,让原本内心已经凉透的张玉民重燃希望。

说干就干,1998年,张玉民在东坡圪梁上种下了500亩核桃苗。寒来暑往精心管理,三年后,核桃树挂了果。

“产量倒还可以,但树却不断发病。”三年的摸索让张玉民意识到,无论从哪里引进的树苗,无论它的品质有多好,必须进行本土化培育,才能适应当地水土。

本土化培育意味着驯化品种,对于门外汉的张玉民来说是难上加难。“成天围着那几棵树转,天气越不好,他越上劲,说是只有在天气变化的时候才能发现问题。看树就像看初恋似的,俩眼放光。”不顾妻子的怨气,张玉民干脆把家搬到了田间地头。

在多年的实践中,张玉民成功筛选出了鲁光、香玲、中林1号、辽核1号四个在本地丰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适栽品种,探索出了核桃嫩枝插接、延时两步嫁接法,核桃高接换优成活率达到85%以上。

如今,朝仁村成为全市有名的有机核桃产业基地,全村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300亩,全村仅核桃种植人均年收入达8000元。当年回村之初,张玉民带领村“两委”制定的“五年建成全新朝仁村、十年收入翻三番”的目标,也如愿以偿。

在带领乡亲们实现脱贫致富后,他主动辞去了村“两委”主干职务,一门心思搞起了技术,致力于技术推广。

十几年来,张玉民在沁县推广优良核桃品种6.8万亩,实现核桃高接换优2.8万亩,培训核桃种植乡土技术人才6800多人。

2017年,一场倒春寒使得山西的核桃几近绝收,朝仁村也没能幸免。得知黎城县一个种植户在山坡上发现一棵没有被冻坏的核桃树时,他立刻动身跑到黎城县的大山里实地查看,“当时兴奋坏了,剪了几个枝条就往回跑。”他说。

如今,利用嫁接技术,张玉民已经培育了新一代抗春寒品种,试验面积40多亩。村民们说,新品种的抗寒效果不错,核桃树的春霜冻害问题得到解决。

今年11月,张玉民被评为全国首批林草乡土专家。“那只是个名头,关键还要钻研技术,带给老百姓实惠。”他说,希望自己能活成为一棵带给村民们希望的核桃树。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张玉民 核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