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咱们工人有力量!——全国政协委员李守镇讲述中国工人的故事

2019年12月16日 22:46 | 作者:司晋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委员简介:李守镇,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党组成员。


人民政协网12月16日电 工人,平凡而响亮的名字。

“嘿!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几十年来妇孺皆知的歌曲,使中国工人坚实豪迈的形象深入人心。

近现代社会的两大阶级中,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是从事劳动的工人阶级。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鲜明提出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解决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依靠谁”的问题。

新中国70年的实践证明,这亿万看似平凡的劳动者,在全世界挺起了中国的脊梁,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书写了了不起的辉煌——

鞍钢“三大工程”、南京长江大桥、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国产航母、大飞机……一个个标志性事件、一项项超级工程,改变了中国,惊艳了世界;

赵占魁、王进喜、时传祥、孔祥瑞、徐虎、郭明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昭告世人,70年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国工人阶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参观70周年成就展,我有欣慰,也有思考。从昔日落后的农业国到世界制造大国,中国实力的彰显,离不开一代代劳动者的顽强拼搏、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而当下,我们对劳模和劳模精神的宣传还远远不够,对技术人员的重视还不足。

我认识一位建筑工人。他20岁的时候,背井离乡来到北京,参加了许多工程的建设,包括首都机场T2、T3航站楼和大兴新机场航站楼。现在,他已经40多岁了,仍然在做这份工作。虽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我觉得在他的身上,浓缩着中国工人可贵的品质,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我出生在工人家庭、从小生活在工厂大院,对工人有着特殊的感情。那时,同事之间互通有无、守望相助,和暖的情谊在人们之间流淌,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也启迪着我的成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工人阶级的辉煌年代,当工人是一件光荣的事,工人社会地位和收入都很高。我父亲通过自学,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了工程师。后来,又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归国后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

那也是火热的年代。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工人阶级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和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积极投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巩固人民政权的实践。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我年轻时,曾在鞍山化纤毛纺织总厂当工人、后来在工会工作,一辈子都没离开“工人、工会”这个圈子。深感工人阶级的辉煌,离不开党的领导和领导人的关心重视。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第一句话就是: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我国宪法的第一章第一条第一句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展览有一个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1950年,我国颁布实施工会法,与婚姻法、土地改革法一起,规范了当时我国建国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后来又陆续颁布了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确保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充分实现。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劳模代表座谈时讲到,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要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工人阶级的殷切期望。当今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华丽转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打造更多“大国工匠”已是当务之急!

要知道,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有约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然而,这些年,国人出境消费,刀具、电饭煲、马桶盖无所不买,千亿元购买力“肥水外流”的背后,正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尴尬所在。

令人无奈的是,现在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上技校、当工人。这固然与家长重学历轻技能的陈旧观念有关,但根子还在于国家对技术人才的社会重视程度亟待加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亟待发扬。

2017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我代表全国总工会做了题目为《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打造更多“大国工匠”》的大会口头发言。这些年,我们发现、培养和选树了胡双钱、高凤林、王曙群、李云鹤等一大批大国工匠,推动“培养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在各行业企业形成共鸣,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成为社会热议词汇。但是,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并未得到根本扭转。因此,我在发言中提出切实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举措落实到位、构建高素质产业工人培养体系、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等建议。

历史地看,1949年到2018年,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从800多万人发展到3.91亿人,从80%是文盲进步到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这是不小的进步,但与时代发展,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微观看,一是制造业要有更可靠的产品质量,二是服务业要有细致而贴心的服务水平。因此,大国工匠,应当是新时代工人的梦想。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幕特别触动我——奥运火炬在建设伦敦奥运场馆的500名建筑工人代表夹道欢迎下进入了主会场。这些重大工程凝结着劳动者的辛勤和汗水,是劳动价值的体现。而我国一些重大工程在成功验收后,大多数参与建设的劳动者与这些壮丽工程就不会再有交集,如果可以留出专门环节聚焦参与工程建设的普通劳动者,那必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产业大军的队伍。

如果有一天,建设者能被邀请走进自己亲手搭建好的场馆,家长能对孩子优先选择做一名工人感到自然而然,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我们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就有了坚实根基和有力支撑。(口述/李守镇 整理/本报记者 司晋丽)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工人 工人阶级 劳动 精神 全国政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