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我国经济治理应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2019年12月17日 09:43 | 作者:秦荣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要在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我认为,至少应从6个方面来理解我国经济治理在多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稳预期更具全局性和关键意义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有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良好预期。

一言以蔽之,我国短期经济治理政策应对得当,全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就会有稳定预期;我们长期坚守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国运就不会发生逆转,全世界对中国的信心和预期就没有扭转的理由。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抱有稳定的预期,投资自然有信心,投资稳住了,稳就业就会有保障,经济基本面内生向好,就会为金融的稳定带来经济裕度,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稳外贸、稳外资自然不在话下。因而,从这个角度而言,稳预期更具有全局意义和优先位置。

稳增长仍是经济发展重点

坚持稳字当头,努力克服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稳增长就是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我国经济治理政策要顺势而为,要着力防止走老路,避免经济发展过分注重增长速度的倾向。

“稳增长”也是为了避免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稳定。在这个意义上,“稳增长”即为了“稳就业”,或者说,只要就业稳住了,失业率没有上升,也就意味着“稳增长”已经实现了。如果增长率在6%,失业率也未因此而上升,那也表明这个增速是合适的。从民生角度来看,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关键时期,就业的“稳定器”作用尤为重要。经济增长源于有效需求增加进而推动扩大再生产,有效需求特别是内需的持续增加,则依赖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就业正是确保居民拥有工资性收入、拥有足够购买力的源泉。因此,稳就业既是一个社会问题、稳定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发展问题。

加大对经济发展的预调微调力度

坚持“以我为主”,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实施适时适度调节——“适时”,根据经济增长、物价趋势等内外部因素变化,来进行更为灵活的调节;“适度”,则意味着虽然调节会更多、频率更大,但幅度不会太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

更好发挥财政金融的经济调控政策的作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要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实现稳就业、稳金融、稳投资的目标。

更突出调结构重点领域

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要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等建设,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设施建设。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对外开放要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要降低关税总水平。

所有这些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和措施,既是稳增长的关键,又是稳外贸、稳外资的积极性措施和策略。

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以改革经济体制为核心,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要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退出机制,稳步推进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功能。

对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是最好、最长久的稳预期。因此,要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心和工作态度是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领头羊,没有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头,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难以实现的。

注重激活市场主体发展潜能

要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深化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要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要制定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提升国资国企改革综合成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要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强化民生导向,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切实增加有效投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

激活各类市场主体蛰伏的发展潜能,是稳就业、稳投资、稳外贸、稳外资的根本、长远的措施和手段。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

编辑:秦云

关键词:经济 政策 改革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