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脱贫者说 脱贫者说

岑巩:搬穷窝换穷业迎新居喜增收

2019年12月19日 17:12 | 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余光燕 通讯员 陈敏

“偏房屋顶已经垮了,路就是从这里上去,只有一尺宽。没有自来水,要去挑水,生活非常困难。”回到生活过大半辈子的地方,对岑巩县注溪镇岑王村郑家沟组村民冉秀祥来说,感触很深。

岑巩县注溪镇岑王村地处偏远,山高谷深,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生态脆弱,属于典型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

为了让贫困群众彻底拔掉“穷根”,当地政府决定对该村生产生活条件最困难的茶坪和郑家沟组实施整寨搬迁。

冉秀祥今年50岁,家里5口人,是寨子里第一个主动报名易地搬迁的贫困户。搬迁前,他们家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个“山窝窝”里。“听说有搬迁政策,我马上向村委会递交搬迁申请。”冉秀祥回忆说,只有搬出去,才能过好日子。不过,作为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想到搬出后的生计问题,他心里还是有些担忧。

“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医、就学等一系列政策,政府早就规划好了。”了解相关政策后的冉秀祥渐渐放下心里的担忧。2017年底,冉秀祥一家搬进岑巩县亚坝易地移民安置小区的新家。

据统计,2016年以来,岑巩县完成贫困群众搬迁18876人,其中,县内安置18513人,跨区域搬迁至凯里市363人。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岑巩县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岑巩县确保困难群众就业有门路,收入有保障,推动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安置地生产生活。

该县安置点配套建设中学、小学、幼儿园等基础设施,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全部解决;配备设立4个社区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在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就业方面,建立“就业台账”,通过“内引外联”,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扎实推进劳务输出,促进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

目前,该县组织搬迁群众开展劳动技能培训2248人次,做到“应培尽培”。通过开展专项招聘、送岗上门、开设扶贫车间、引导外出务工等就业服务,加上移民群众自行就业创业等,实现9062人稳定就业,实现“一户一就业”目标。

同时,盘活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迁出地生产资源,引导群众流转土地或以土地入股,结成连股、连利共同体,按股分享收益,实现迁出地资产变资本,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建立帮扶机制,干部帮扶精准到户到人,实现一户有一名帮扶责任人。

“担心搬出来生活没有着落,如今,在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帮助下,我找到一份室内装修工作,一个月收入有四千多块钱,去年还买了小汽车。”冉秀祥乐呵呵地说。

“这里生活很方便,有两个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现在只剩最小的孩子在读大二,日子越来越好。”说起现在的生活,冉秀祥一家对未来充满期待。

贫困群众搬出去后,既方便了生活,也保住了生态。冉秀祥曾经居住的寨子因耕地少,祖祖辈辈只能以砍柴、开荒、烧炭等维持生活。实施整寨搬迁后,不仅给贫困群众带来新希望,也修复当地生态。

目前,该村对拆除旧房后的空地全面进行复垦复绿,对实施退耕还林项目的搬迁户进行补贴政策。同时,通过引导和鼓励搬迁群众流转原有土地,利用退耕还林、产业扶贫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实现脱贫增收与生态恢复双赢。

“现在鼓励原来在这里居住的群众,对整组的土地进行流转发展产业,把土地用好用活,不荒废、不浪费。”岑王村党支部书记吴敬春说,经过前期的复垦复绿工作,曾经的荒山重新变绿,生态正在逐渐恢复。

旧房拆除后的土地又长出新绿,过去的“不敢想象”成为如今生活的真实面貌,村民手中的新房钥匙,不仅实现安居梦,也开启致富门,乡亲们的生活正像这一簇簇新绿充满生机和希望。

关键词:搬穷窝换穷业迎新居喜增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