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协商 协商

协商改变了这个村组的“乡风”

遵义市汇川区政协探索基层协商民主路径

2019年12月27日 16:27 | 作者:黄静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12月27日电记者 黄静板桥村黄泥堡和何氏庙组的村民最近算了一笔账,周末乡村旅游人数由原来的每年300余人增长至今年的3000余人,夏季避暑订房量由原来的60%增长到100%,人均增收近2000元。

这个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乡村旅游发展的好势头得益于乡风文明建设,其推动力源于汇川区政协的一场基层协商民主探索。

脱贫攻坚是贵州的重中之重,也是摆在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面前的课题。从2018年开始,汇川区政协以抓好乡风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为切入点,在地处大娄山脚下的板桥镇先行先试,建立起界别协商、自主协商和进门协商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

汇川区政协党组紧扣乡风文明建设课题深入板桥镇,走访偏远村组36个、群众200余户,召开有政协委员、区直部门、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参加的协商会、座谈会26次,广商办法。最后选定了社会管理落后、经济收入低、矛盾纠纷大的板桥村黄泥堡和何氏庙组作为示范创建点。

这个组有122户522名村民,区政协以广泛协商、村民自治为抓手,聚共识、想办法、求发展,共建文明乡风。镇村党组织积极响应,立即召集黄泥堡和何氏庙组9名党员召开座谈会,成立示范创建工作党小组,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改善和村民自治建设中。

汇川区政协在帮扶路上不断探索基层协商的有效方式。一是建立界别协商机制。区政协专委会结合界别联组活动,邀请驻区省市政协委员、党内外人士、农业专家、产业大户等共商发展,先后15个政府部门、5家个人企业和20余名社会贤达主动参与共商共建,募集资金20余万元,2个单位与黄泥堡和何氏庙组达成结对帮扶协议,全面突破了文化、交通、环境等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二是建立“议事会”协商机制。在乡风文明建设创建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议事会”。针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发展规划等问题,由党小组或村民自治理事小组提出,“议事会”通过邀请相关单位、社会人士和基层代表座谈,协商解决办法。截至目前,进行了5次“议事会”协商,解决乡村旅店发展问题3个,制定《黄泥堡和何氏庙乡风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等2个。三是建立进门协商机制。成立由政协委员、镇村干部、党员代表组成的2个走访小组,将协商民主送到群众家门口,广聚共识。通过走访协商,房前屋后“三包”责任制得到落实,周末义务卫生大扫除悄然形成,村民主动拆除废旧猪圈、牛栏70余间,梗阻在黄泥堡和何氏庙之间多年的断头路得以打通。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黄泥堡和何氏庙组逐步搭建起村民自治议事平台。推举共产党员和当地威望较高、作风正、有能力、有水平、群众认可且热心公益的“乡贤”人士成立黄泥堡和何氏庙组村民自治理事小组,发挥在邻里纠纷调处、公共事务监督、文明创建参与、文明新风倡导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实现村民自治。

汇川区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在将独特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上不断探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提供政协经验。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协商 乡风 村民 政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