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老区田东:“五个创新”激发脱贫攻坚新活力
新华社南宁12月31日电 题:老区田东:“五个创新”激发脱贫攻坚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 黄庆刚、赵曼君
革命老区广西田东县是百色起义建立的右江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田东县大力推进组织方式、政策体系、重大改革、激励制度、理论宣传“五个创新”,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5.01%降至2018年的3%以内,脱贫户人均纯收入由3300多元增至1万多元,在脱贫摘帽同时构建起可持续长效机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组织引领凝聚干群动力
2019年岁末,林逢镇民族村党总支部书记兰玉恒一边忙着产业路的建设竣工,一边盘算着养殖合作社的培训计划,“下一步要完成各屯美化亮化,满足群众新的发展愿望,和全国人民同步奔小康。”
37岁的兰玉恒2014年返乡创办养殖场,成立合作社带动周边群众养鸡,又成立电商公司线上销售农副产品。在组织培养下,这位敢想敢干的致富带头人相继担任村里的团支部书记、监督委主任和党总支部书记。
田东县在脱贫攻坚中注重党建引领、组织创新,近年来开展“脱贫攻坚先锋行”“村党支部建设年”等活动,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探索“党组织+”扶贫新模式,深化基层党建示范带创建,整顿提升5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针对少数贫困户存在的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田东县创新激励机制,将在册贫困户识别为ABC三类,实施不同帮扶措施。“如果被分为C类,那就等着被别人看笑话啦!”印茶镇印茶村贫困户鲍英家自力更生,夫妻俩到县城从事建筑工作,两人月收入不低于6000元,最近还将老家一层房屋加盖成三层。
田东县弘扬老区精神发展扶贫文化,依托芒果文化活动月、“一镇一节”民俗节庆平台,组织开展精品扶贫专场文艺巡演,深入53个贫困村巡回演出,通过歌舞、戏曲、小品以及壮话快板等形式鼓舞群众脱贫奔康的信心。
深化改革持续释放红利
2019年9月,祥周镇模范村村民周秀堂第二次申请小额贴息贷款,养了第三批牛,“俩孩子上大学,多亏了扶贫贷款。”2016年,周秀堂申请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发展肉牛养殖,成功脱贫,随后扩大养殖规模。
在田东县,像周秀堂这样通过贷款脱贫致富的农户很常见。近年来,田东县不断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信用、支付等“六大体系”,形成了农村金融改革的“田东模式”。2016年至2018年,全县共向5305户贫困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38亿元。对拉动农民就业及农村脱贫效果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县财政给予贷款贴息。
如何挖掘潜力、推进高质量脱贫?田东县以改革创新“啃硬骨头”,不断释放脱贫攻坚新红利。
通过农村产权确权、入市交易,让贫困户“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截至2019年5月末,全县贫困村累计产权交易3.08亿元,贫困村土地流转4.08万亩,贫困村产权抵押贷款1.35亿元。“一证在手,贷款不愁”“有产权就有资金,有资金就有产业”已逐渐成为群众共识。
针对财政涉农资金碎片化严重、浪费现象突出等问题,变“撒胡椒面”为精准集中投入。2017年田东县整合财政资金1.3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8亿元,重点支持50个项目,通过盘活资源、整合资金、联村帮扶、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
完善政策体系确保可持续
走进思林镇江南安置小区,扶贫车间、党群服务中心、学校等一应俱全,大门外菜市场、杂货铺、快递网点、卫生院、小吃店人来人往。“搬过来后,生活好多了。在家附近工作,还能照顾家人。”来自龙邦村的搬迁户吴光亲说。
稳定、可持续是脱贫关键。田东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从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城乡统筹、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出台政策“组合拳”,构建稳定脱贫“十大长效机制”。
2018年以来,田东县聚焦“贫困户家庭至少要实现一人就业”,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截至2019年8月30日,全县共建设扶贫车间25家,带动就业1882人,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533人,贫困劳动力平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在产业发展方面,田东县推动每个乡镇引进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每个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全县芒果、优质稻等特色扶贫产业覆盖率87%。
作登瑶族乡平略村村民黄梅告诉记者,由于地稀水少,本屯农户难以大批量养殖鸡鸭等常见家禽。村里引进企业成立养鸽场后,“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25户农户发展养鸽产业。
经过培训,2017年底黄梅获得第一笔养鸽收入,2018年全家脱贫,2019年养了2000对鸽子,还带动4户贫困户。“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入党,带头帮助更多人。”黄梅说。(完)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脱贫 田东县 扶贫 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