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黄彦娜:为建筑引入交流的“窗口”

2020年01月02日 10:13 | 作者:黄彦娜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作者:黄彦娜

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的“穿越建筑:戈登·马塔-克拉克的十年”展,于不久前落幕。这是戈登·马塔-克拉克在中国的首个展览。

作为20世纪艺术史中的独特存在,马塔-克拉克以建筑物为创作媒介,因其“切割”建筑的艺术表达形式而闻名。走进他的“十年”,观众可以观看、领略到什么?

尽管,“马塔-克拉克总是抱怨,自己的作品永远不可能在展览中展出,因为他的媒介是建筑,是墙体”。但这一次,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通过400余件绘画、摄影、影像及文献资料,回溯了艺术家的“十年”,展示了艺术家卓尔不群的艺术思考。其中系列手绘作品为首次公开展示,呈现出他对于树、生物、能量的惊人兴趣。对观众来说,“穿越偌大的展厅,如同穿越他短暂却广阔的一生”。

在马塔-克拉克的观念里,人与之所生活的世界,其实是有距离的。正如树对于鸟而言是活着的建筑,而建筑对人而言,则是死去的树木一样。

“切割”建筑,这一独一无二的行事方式,不仅是马塔-克拉克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时也是他对自我认知之中的世界的切割。

什么是理想的建筑?在视频《树舞》中,马塔-克拉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像鸟一样栖息于树枝之上,随风轻微晃动身体,感受树的生命力。对这幅悬挂于展厅入口处的影像,观众需要相当的耐心和细心,才能从细枝末节的黑白画面之中,潜入他的世界里,感受到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蓝本。树木看似静止,但其缓慢而持久的生长之力,将所有富含生命的元素,有机地融进在它生命中栖息的生灵。马塔-克拉克将建筑想象成一棵树,赋予它应该有的形式。而切割或打洞,则是这种“树”最好的表达方式。

1971年,他在纽约布朗克斯区废弃的建筑上,尝试这一略带疯狂的想法——于地板和墙壁上切割出长方形空间;到1973年,这种分割方式开始延续至将整幢建筑物从中轴线分离成两半;到1975年,他对“切割”的理解已从平面转为立体,从房屋中间分割出完整的圆形立体空间。直至1978年因病去世前,马塔-克拉克持之以恒地将树的生命力融入建筑之中,那些被切割的部分犹如树的不规则性,将封闭的人类生活重新归还于自然之中。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充满各种规则的世界里,将建筑比拟成树的行为,只能被看作怪诞不经。即便对如今载誉世界的马塔-克拉克而言,曾经也不例外。

什么是理想的城市?罗兰·巴特在《符号学与都市》一文中指出:“城市是我们和他人相遇的地方”,“城市中心总是被认为是颠覆性力量、决裂的力量,以及游戏的力量作用与会遇的空间”。在马塔-克拉克的实验中,他使用的建筑是城市中面临被拆除的那一片边缘个体,在没有获得任何政府同意的情况下解构这些边缘体,将其内部对抗的结构以颠覆性的方式展现于外,从而自内到外推翻人类对城市与建筑规训式的认知。

一方面,马塔-克拉克的艺术行为直指社会体系中的矛盾,抨击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实用主义对人类生存本质的蔑视。另一方面,通过切割建筑,将人类的生存本质引导回其本身应有的状态,指涉一切不平等的种族歧视、阶层区隔与意识形态对立。

对建筑的切割或者解构,并不意味着破坏,而是如同生长的树木一样,为建筑或者可以说为人类社会,引入与外界交流的“窗口”。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从“穿越”的隐喻之中得到和解,成为有机共生的整体。

如果说,切割建筑是马塔-克拉克对理想社会所做的一次致敬,那么,展览则是以另一种奇妙的隐喻方式,将我们拉回到了他的现实世界。从位于一楼大厅东南角的影像开始,直至三楼西北角的展厅为止,一条隐形的对角线斜穿于整个博物馆建筑;而在展厅内,又再次通过4.2米为一年的纵轴线,贯穿出艺术家从1968年至1978年十年间的思考脉络。在这个被隐形切割的空间里,100幅手绘、60张照片、8部影片、220份档案文献组成了一个关于“树屋”的记忆。无法存留于世的艺术品,以时空穿越的方式悄然播种于观众心底,亦将成荫。(黄彦娜)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建筑 马塔- 克拉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