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

高大姐的第一张存单

2020年01月02日 16:02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新华社银川1月1日电题:高大姐的第一张存单

新华社记者王磊、何晨阳

46岁的高润弟的2020年第一天,是在参加单位小合唱的欢歌笑语中度过的。

“这是我第一次当众唱歌。”当着几位同事的面,高润弟略显羞涩地说,“我家那口子说没听过我唱歌,登台时要去看。”

从来没当众唱过歌的高润弟,为什么今年要主动报名登台?

高润弟家住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因为待人热情,大家都叫她高大姐。今年元旦,她心里难得的踏实,因为2019年她终于有了第一笔存款,虽然钱不多,但心里不慌了。

闽宁镇,是由闽宁村发展而来。1996年,党中央作出推进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1997年举行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决定将素有“苦瘠天下”之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部分贫困群众搬迁至此,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将其命名为“闽宁村”,经过多年发展,闽宁由村变镇,接纳了更多来自苦瘠之地的移民群众。

高润弟至今仍记得2014年从位于西海固地区的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山河乡搬迁时的艰辛。“当时兜里只揣着从亲戚家借来的3000元钱。”高润弟激动地说,当年父亲年事已高,大儿子因交通事故受刺激导致精神分裂,小儿子正读高中,家庭负担沉重。

高润弟的丈夫王金海在外务工,一攒到钱便回家带大儿子到医院做康复治疗,每当钱花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出去打工。如此往复,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要强的高润弟,在银川市找了份饭店服务员的工作,两口子都外出挣钱后,她发现小儿子成绩严重下滑。考虑再三,她还是辞去了工作,但在家只能打零工,收入微薄。

“如果不来闽宁镇,老二肯定就辍学了,因为从大山出来,我才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期待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妈妈说,所幸后来孩子争气,考上了大学。

2019年,得知村里新开的扶贫车间招工,高润弟第一个报了名,并通过面试成为首位员工。“高大姐工作很踏实,能看出来她对工作很珍惜。”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负责人徐美佳说,车间里像高大姐这样的建档立卡户占到了80%。

农村妇女成了工人,高润弟的变身在闽宁镇算不上新鲜事,“上班”“下班”在这里是高频词。

闽宁镇扶贫劳务工作站站长丁成民说,闽宁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扶贫项目,为贫困户设计多种致富渠道,同时还积极发挥闽宁协作优势,打造闽宁产业基地等扶贫项目,利用光能、旅游等资源,开发生态资源优势,引进服装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增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

家门口找到稳定工作,高润弟的心踏实了,王金海也再不用十天半月回家一次,现在工作相对固定,收入稳定。

这几年高润弟家收入增了,开销减了。大儿子每月1000多元的医疗费医保能报销500多元,80岁的老父亲领到了高龄津贴和养老金,在村里托管的两头牛和流转的土地也都有分红。

2020年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高润弟一家期盼着这一年的7月尽早到来。“到那时候老二就大学毕业挣钱了,虽然还上有老下有小,但我觉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高润弟说,搬出大山的她,越来越觉得生活像歌曲的旋律一样欢快,所以今年主动报了名,要用歌声唱出心中的幸福。

关键词:高大姐的第一张存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