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艺评 人物 展讯 画界杂志

首页>书画>资讯

贺年卡原来是这么来的…

2020年01月03日 16:33  |  作者:肖伊绯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阳历新年与贺年片

当然,贺年片在中国的流行,并不是一句如广告语的“中西合璧”或“洋为中用”可以简单概括的。贺年片之所以在上个世纪初悄然“舶来”之后,一二十年间竟迅猛发展,成为中国都市风尚,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社会自身的重大变革。


晚清官员集体贺年片,将圣诞节、新年元旦与春节之贺词合并,为新式时尚。

晚清官员集体贺年片,将圣诞节、新年元旦与春节之贺词合并,为新式时尚。


众所周知,中国春节是按中国农历计时的传统佳节,中国人所说的“过年”,皆是指过农历新年、过农历春节。然而,时至100年前,当“新文化运动”席卷中国大地之际,以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为代表的,众多信奉“新文化”的“新青年”涌现出来,他们热衷于新风尚与新生活,倡导“废旧立新”,认为过农历新年是守旧俗、不进步的体现。他们提倡按照国际历法来过阳历新年,要求废除农历春节的传统习俗。

他们的这一主张,并非全然的凭空臆想,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实际上也是秉承“辛亥革命”之后的主流文化趋向的。须知,“辛亥革命”之后,刚刚推翻了封建王朝统治的民国政府,极力主张社会改革与文化革新,政府机关内外通令皆必须按照“阳历新历”来庆祝与安排作息,甚至一度称农历为“废历”,特别强调“废旧立新”之意。然而,普通民众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改革举措并不认同,也不遵从,一直是官方例行过“阳历新年”,民间照旧过农历春节,这两种过年方式并行共存。

北伐之后,民国政府曾于1930年开始强制推行过“阳历新年”的政令,将每年元旦认定为新年之始(或称“阳历春节”),并将农历春节废除,各大报刊则将这一被官方废止的传统佳节称之为“废历春节”。为强力推行禁令,在各大城市还出动过大批军警,一遇农历新年燃放鞭炮、大肆庆祝者即严加取缔、厉行惩处,希望以此来“易风易俗”,确立“阳历新年”的唯一合法地位。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中西合璧”或“洋为中用”的贺年片,成为中国贺年活动的重要载体,成为间接表现这一历史情态的流行用品。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每逢阳历新年,南北各地都市亲友互送贺年片的风尚,从逐渐传播、开始流行,再到风靡一时,乃是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趋势使然,谁也无法阻拦。贺年风俗在都市风尚的裹挟之下,也渐生衍变而丰富多彩,互送贺年片的惯习,也只是其中一环而已。

另一方面,在发售数量逐年递增的情形之下,也应当看到,贺年片流行初期的设计与样式还乏善可陈,远不及国外印制者。即便在时尚之都——上海,至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最受青睐与欢迎的贺年片,也还是国外印制的。1934年1月创刊的《美术》杂志,对当时的上海市面上流行的贺年片样式做过一次小小的调查,刊发过一篇图文并茂的《一九三三年上海所见贺年片一般》,文中这样介绍称:

在这里介绍一些一九三三年上海所见到的外国贺年片,它们式样都很精致,色彩大多金碧灿烂,但缺少一种时代的美趣。可是每到了岁末,市上看得到的中国贺年片美妙的更少。我们很希望能够在这些年尾创制一些比它还美的东西出来!

不难发现,《美术》杂志方面,确实看到了国内贺年片流行趋势中的一大问题,即“舶来品”始终还未完成“本地化”,即赶时髦的中国人迟早都还会需要在美术风格上更“中国化”的贺年片。与《美术》杂志的意见相映证的是,当时中国都市民众对贺年片的需求,除了在数量与质量上每年均有大幅度的提升之外,确实还出现了个性化需求,以及商家应时而动、因人而异的私人定制服务。

譬如,当时的电影明星,苏州人王汉伦女士,就曾委托上海良友公司,为其印制带有其肖像照片的特制贺年片。1926年2月,《良友》杂志创刊,这一特制贺年片也刊登在杂志创刊号上,随之传入万千读者手中。谨就笔者所见,包括梅兰芳、黄柳霜、黎莉莉、胡蝶等文艺明星,均曾印制过带有个人肖像的特制贺年片。这些私人定制的特制贺年片,开始为贺年片的“本地化”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除了影坛与文艺界,中国文坛与学界,也多有个人设计与印制的专用贺年片,同样为贺年片的花样翻新与“本地化”有过一些助力。譬如,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后来归国荣任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就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期间(1910—1914),自行印制过带有个人肖像的贺年明信片。只不过,这一特制贺年片,仅限于极小范围内的亲友间赠予,外界知者无多。另一个例子,则由私人空间走向了公众视野。那就是袁寒云以仕女图配以英文印制的贺年片,曾手书贺词赠予过苏州名作家周瘦鹃,因其印制精美绝伦,更兼为名士相赠之物,即刻被一些报刊翻印为随赠读者之画片,遂为大众所知,并可资效仿。又如,许地山夫妇曾以唐代壁画上的仕女捧酒瓶画像为主图,印制贺年片,其中赠予作家端木蕻良的一枚,也被翻印在了1941年的《时代文学》杂志(第1卷第3期)之上———时值许氏病逝不久,这枚贺年片被视作重要纪念物之一,被这一印量可观的文学杂志翻印出来,以广流传追思。

应当说,贺年片的流行风尚在出现了个性化需求与私人定制服务之后,已达到了相当热度。有一定经济实力,又有较大社交需求的都市人群,也开始追随并参与到这一新的时尚潮流中。为迎合这一潮流、抓住商机,一些商家又适时推出组装式的,可粘贴个人肖像与图像的新式贺年片。

譬如,《柯达》杂志于1934年就推出了所谓“只有阁下可用的贺年片(有趣而实用的摄影娱乐之一)”,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这一组装自助式的新式贺年片及其使用方法。不难想象,类似《柯达》杂志所介绍这类新式贺年片,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都市里,应当也曾流行一时。

编辑:杨岚

01 02 03

关键词:贺年片 贺年 中国 新年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