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杜玉波:聚焦大学治理关键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杜玉波
大学治理是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赋予我国大学的历史责任,对于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准确把握和处理好三个关键问题。
坚持和完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制机制
大学初心,旨在育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也因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逐步拓展,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延伸到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但究其根本,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办好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核心要义,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立德树人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这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立德树人体现了教育的规律,这就是把握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滋养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德树人彰显了教育的根本价值,这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明确了教育的目标追求,这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四个服务”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科学构建立德树人的实践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把立德树人贯通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一是要构建宏观育人体系。统筹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育人资源,特别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每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二是要构建中观育人体系。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推动学校把立德树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三是要构建微观育人体系。挖掘各项工作内在的育人元素,遵循育人规律和育人逻辑,从神形兼备、师生兼顾、内外兼修、德法兼治、软硬兼抓五个方面做起,把立德树人要求落实到各方面。
着力完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立德树人要成为教育者的一种自觉,成为一种教育常态,需要通过推进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完善来不断增添动力、释放活力。具体而言,要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将更多精力聚焦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本科教育质量上,在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倾斜,切实保障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要科学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坚持学科有选择性的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要把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做强,把国家战略急需学科做精,把新兴交叉融合学科做实。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认真践行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功利化倾向。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一项打基础、立根本、管长远的重要工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体现,关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
一方面,要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格局,释放办学活力,激发办学动力,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具体来说,要把大学章程的统领地位体现好,制定符合法律法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结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特色的章程,发挥章程在大学治理中“根本法”的作用;要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执行好,党委重在谋划和决策,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校长重在实施和管理,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要把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处理好,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既相对分离,又相互促进,形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工作体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科研、学术研究和学校治理中的作用;要把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落实好,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学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中的作用,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推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综合提升治理效能。
另一方面,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旨在构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要理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为高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继续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政府管理教育的权力要下放,要向地方放权,要向社会放权,要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干预,避免管得过多过细,真正做到“放下去、转出去、减下去”;改变政府管理教育的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切实履行好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能。其次,加强社会参与高校管理的机制建设。探索成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充分发挥理事会或董事会在参与讨论学校发展规划、经费筹措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再其次,引导高校从面向政府办学转向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建立健全多元治理主体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将政府评价、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促进高校主动回应市场需求和社会诉求,构建高校、政府和社会主动沟通、积极协调、良性互动关系。
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对标对表中央的部署要求、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我们要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
推进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指导实践,是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要加快建立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教师从入职到退休的全方位一体化的理论学习模式,哪个阶段学什么,怎么学,形式是什么样的,效果如何评价,要整体谋划、系统设计、大力推进。要通过理论学习制度体系的建立,推动广大师生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提升高校党建工作制度化水平。党的领导在教育系统能不能有效实现,取决于教育系统党的组织体系健不健全,党的建设抓得好不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体制保障,也是中国特色大学治理体系的最大优势。为此,要全面落实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一步细化规范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书记办公会、全委会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评价标准、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切实履行好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要着力破解院系党组织“中梗阻”问题,进一步研究院系党组织运行管理、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党组织会议制度、行政会议制度,厘清界限,明确职责,切实发挥好院系党组织的政治引领把关定向作用。要创新师生党支部的设置方式和工作方法,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探索基层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机制办法,把党支部真正建设成为师生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高校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要从以下方面着力:要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要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体系建设,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构建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一体化育人新格局,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加快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建设,在理念、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等方面取得突破,真正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有收获。要切实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进一步树立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控与责任体系,制定出台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指导性意见,建立健全上下协同、高效有序的安全稳定工作机制。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治理 体系 高校 大学 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