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李军:用40年奋斗告白中国建筑业

2020年01月08日 15:53 |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分享到: 

李军(右)在焊接车间巡查。

40载改革巨变,在建设人的眼中,最令人振奋的莫过于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国建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李军是浙江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安装)一名焊工,和其他建设人一样,常年在工地一线挥洒汗水。从业近40年,他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建设、大发展,参与诸暨绢纺厂工程、江苏太仓发电厂钛钢复合板烟囱工程、宁波镇海炼化工程、宁波电厂工程、绍兴涤纶厂工程等横跨40年的重要建设项目。

职业生涯当中进过多少项目部,李军自己都数不过来,不过,最难忘的还是第一次。1981年,刚从技校毕业的李军,加入浙江安装成为一名焊工,正逢诸暨绢纺厂项目启动,便被公司派到工地,负责焊接锅炉管道和水箱。

初出茅庐的新手总会在实践中遇阻。开工没几天,一根“藏”在墙角里的管道焊口就难住了李军,“角度比较特殊,总会挡住一部分视线,怎么也焊接不上。”他请师傅来帮助,看着师傅手脚利落地一次焊接成功,他默默记下师傅的技术手法,同时暗下决心:总有一天像师傅一样拥有高水准。

时间如白驹过隙,如今的李军已经从焊工成长为焊接责任工程师,他作为技术支持参与的项目已经涉足国际。

几年前,一家德国公司委托浙江安装生产固废处理成套设备,其中一件名为“干燥鼓”的设备部件,是内径1.4米、外径3米、厚度75毫米的圆环分隔板,其中镶嵌着2圈34个孔,每一处都需要焊工细腻焊接。

“这种焊接难度不小,焊接厚度既要符合规范要求,又要控制焊接变形。”李军带领焊工组攻坚克难,通过调整焊接工艺顺序,重新设定参数,从而达到不变形焊接。也许解决方案听起来很简单,但是,为了“求解”,他一次次地试验,每焊一小时就测一次参数,历经了许多失败而得出了成功之法。

“干燥鼓”的焊接完工助力整个设备制造高质量进行,最后,德方验收后非常满意。这套设备是当时国际处理固废的最新工艺。

40年,李军一直扎根在一线工地,焊枪是他的“画笔”,“绘制”了一幅幅美好生活的“画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浙江工匠”、全国建筑产业“大国工匠”、“最美建设人”……一系列的荣誉,是对他最好的赞美。

功成名就并没有让李军驻足不前,而给予了他更多力量创新焊接工艺流程,他作为第一作者总结撰写的《手工电弧焊工艺标准》《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工艺标准》两项焊接工艺标准,被收录到《安装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在江苏太仓发电厂钛钢复合板烟囱工程中,李军带领焊接组通过焊接钛钢复合材料,创造了国内首支钛钢复合板烟囱,这项工艺至今沿用。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和焊工组近40名徒弟共同努力的成果。”李军告诉记者,研究出工艺之后,他立刻把徒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技术传授。

钛是贵金属,几十万元一吨,哪经得起这么多人练习。李军想了个法子,先用碳钢板、不锈钢练习,然后带着徒弟们去项目部,找些边角废料练习,最后组织一场技能比武,合格的焊工才能真正加入项目工程。

整个前期准备、技术练兵就花了近4个月时间。不过选拔出的都是精兵强将,仅用了3个月就完成了高达200米钛钢复合板烟囱的全部焊接任务。而这近40名焊工如今大多已成为技术能手,活跃在浙江安装在祖国各地的项目部。

自1992年担任培训教练以来,李军已经带出了几十名好徒弟,所有诀窍倾囊相授,他说,“徒弟们是我的骄傲,也是中国建筑业的未来。”

40年,青葱少年成大国工匠;40年,默默无闻到桃李满天下。李军用初心和奉献告白着中国建筑业。(记者程雪报道)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李军 焊接 国建 中国 焊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