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秀风采秀风采

吕碧城:《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

2020年01月10日 15:36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吕碧城

在安徽省徽州地区(今黄山市)出版的《新安人物志》中,有着这样关于“新安人物”吕碧城的介绍:“吕碧城(公元1883-1943年),字圣因,安徽省徽州地区旌德县人,是近代杰出的女词人,著有《信芳集》《晓珠词》《香光小录》等十多本词集传世。”

龙榆生编选《近三百年名词家选》时,把吕碧城作为殿军,这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我国诗人词家灿若繁星,大有此外皆不足道之慨;二是鉴于旧中国男尊女卑,女诗人少,女词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如将吕氏遗漏,必遭后辈唾骂。

吕碧城的父亲吕瑞田做过清代的史官。她姐妹四人,大姐惠茹,二姐美荪,都以才藻而名,小妹坤秀,也工文翰,因无著述,隐没不彰。旧说吕碧城在排行中最小,实系误传。吕碧城别署甚多,如宝莲、遁天、兰青、清扬、晓珠、信芳词侣等皆是。一次,吕碧城游览天平山胜迹时,那儿有竹舆代步,抬竹舆的皆是平时在家刺绣的妇女。碧城立即将此情景收入词囊,口占一绝:“捷步吴娘气亦雄,笋舆高驾耸危峰。浮生半日销何处,尽在寒云催蓨中。”由此可见,她主张诗词反映现实生活。

吕碧城家境豪富,在上海威海卫路有洋房花园,从中年起周游欧美,登伦敦堡,泛建尼湖,踏访罗马古城,瞻仰旧金山,除诗词之外,还有不少著述,如《欧美纪事》《欧美之光》《鸿雪因缘》等等,可谓融贯中西,通博古今。吕碧城虽然长年侨居海外,仍富于爱国思想,“一·二八”事变之后,她从加拿大乘船回国,一位日本青年非常仰慕她的诗名,殷勤致意,并奉上详注地址的名片,吕碧城转身就将该名片投入大海中,并与同行的人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有血气的中国人决不甘心和仇人为友。”吕碧城虽然没有把日本侵略者与日本人民截然分开应属不妥,但其满腔的爱国热情却值得嘉许。吕碧城终身未嫁,死于香港,遗命将骨灰撒入大海,遗产尽数交给佛堂侍者。

吕碧城是因为父亲病逝、家境窘迫、自退婚约之后,才随着她的母亲离开安徽老家,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从而来到天津塘沽的;在塘沽,又由于吕碧城的一次惊世骇俗的离家出走,才与天津的《大公报》结缘,那是1903年春天的事。当时,出走抵津之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一时陷入困境的吕碧城,居然鬼使神差般地向居于《大公报》报馆的方夫人写了一封求援信,而更为戏剧性的是,这封信又偏偏被当时《大公报》的总经理英敛之偶然间看到,立刻为吕碧城的文采所倾倒,连连称许。于是,爱才心切的英敛之便亲去拜访吕碧城,甚是赞赏,并当即约定聘请她为《大公报》的见习编辑,从而使得时年20岁的吕碧城成为了《大公报》历史上的第一位女编辑。

《大公报》

吕碧城这一段《大公报》女编辑的生涯,不仅解决了她的生活问题,更使她的文才充分发挥到极致。吕碧城她在《大公报》的报端屡屡发表的诗词作品,顿时受到诗词界前辈的赞许;吕碧城在《大公报》上连续发表的《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等鼓吹女子解放与宣传女子教育的文章,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于还出现了“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盛况。

除了在《大公报》积极宣扬女权,吕碧城还积极筹办北洋女子公学(后改名“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并出任校长(时年22岁),使自己成为妇女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就曾经在这所学校里聆听过吕碧城的授课。

关于“吕碧城”这个名字,也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1904年到1908年,吕碧城借助《大公报》这一阵地,积极地为她的兴女权、倡导妇女解放而发表大量的文章和诗词,使她结识了大批当时的妇女运动领袖人物,其中就有“女中豪杰”秋瑾。据说,秋瑾也曾经用过“碧城”这一名字,以致人们都以为吕碧城的诗文都是出自秋瑾之手。两人相见之后,秋瑾“慨然取消其号”,原因是吕碧城已经名声大震,“碧城”一号从此应为吕碧城专用。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遇难,吕碧城用英文写了《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引起了颇大反响。

“夜深听雨小红楼,一抹春痕梦里收”,相信吕碧城将与《大公报》报史同在。

(作者系黄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吕碧城 大公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