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党云峰:经典也别过度消费

2020年01月13日 12:48 | 作者:党云峰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作者:党云峰

如今人们评价文艺作品时经常说一句话:“太经典了!”这种评价过于泛滥,就类似于见面问“吃了吗”,很敷衍,也很廉价。除了“太经典了”,一些媒体在进行报道时还喜欢用极端词汇吸引眼球,“最”“天才”“巅峰”“百年一遇”等说法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了。文艺批评是文艺作品定位自己的镜子,如果镜面模糊,长相就只能通过别人的描绘来猜测。但身处“夸夸群”的环境,怎么可能看清自己脸上干不干净呢?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文艺批评的价值杠杆也被市场锈蚀,并呈现出不作为、无担当的倾向,甚至替某些低俗、庸俗的文艺作品摇旗呐喊。给平庸的作品戴上经典的桂冠,只会让人看到评价标准的降低,让文艺评论丧失公信力,这并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如今一些文艺工作者在面对经典的时候,镜头只是从媚俗的角度充当历史的哈哈镜,改编经典的时候喜欢突出爱情八卦等内容,观众在突兀的戏说中很难看到历史的逻辑,更看不到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缘由,这种过度消费给不少名家、作品甚至带来了负面影响,在读者心中增添了反感。

真正的经典在漫长的历史锤炼中不会走样。经典文艺作品有引导教化功能,有利于人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塑造品格,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典的出现离不开文艺批评的砥砺,文化复兴是我们承继优良传统的良好契机,但曲解历史、歪批经典甚至商业炒作的做法会误导民众,把文艺创作引入歧途。一些人认为要想走进年轻人的圈子就得接地气,但接地气并不是把文坛大家的文集改成时下流行的小清新的书名,也不是拿文化名人的爱情八卦蹭热点。接地气不能跟娱乐画等号,太多其他因素的添加会让接地气步入媚俗的深渊,尤其是在取悦、迎合大众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把文艺作品引导社会发展的功能丧失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才能构建良好环境,不让劣币驱逐良币。文艺批评的锋芒应直指人心,而不是夜店里闪耀的灯球。文艺批评的公信力建立在真知灼见的基础上,有品质的文艺批评是对“失语”“缺席”的有力回击。文艺批评不能固守过去,还要关注现实,聚焦国内外文艺潮流的发展变化,成为时代的雷达,为文艺的发展指明方向。在面对网络文学、新媒体艺术等多元化的文艺样式时,文艺批评要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经典 文艺批评 党云峰 过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