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把脉“高精尖”,这场“辩论”会有点硬!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科技(2)界别组讨论现场小记

2020年01月13日 15:13 | 作者:付振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3日电(记者  付振强)如何展现高端制造业的“北京实力”?“高精尖”经济结构怎样协同构建?1月12日下午,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赵洪峰委员和赵毅武委员在科技(2)界别组讨论现场的开场“辩论”,把话题焦点聚焦在献计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上。

82家独角兽企业产生、895项事项全程网办、12家企业科创板挂牌……两会期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北京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正全面加速。围绕创新生态、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减税降费……你一言,我一语,共话“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

“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发展,首先要从市场角度全局考虑。”具体咋做?薛向军委员现场带来了建议:让本地“高精尖”企业也能参与到北京相关重大项目的规划和立项中,以此推进产业减量集约发展。

“把创业交给市场,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也有推动作用。” 俞渝委员对“全局观”的建议表示赞同。她还认为,“高精尖”产业的优惠政策有叠加现象,如何让“1+1大于2”也是政府部门要研究的方向之一。

“当你不顾别人时,你的竞争优势也在失去,但你过度只为自己时,未必能展翅飞翔。”屈庆超委员结合此前在京津冀协同调研中的感受如是说。他认为,目前城市集群发展明显,打造“高精尖”产业链除要有“绣花功夫”外,还要“本位做事,越位思考”。北京有“高精尖”产业链发展的肥沃土壤和条件基础,但这些科研型、原创型的技术研发短期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既考虑本地发展,也要兼顾京津冀协同。”

“战略”的问题解决了,“战术”怎么定?林菁委员建议,要支持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的扶持,吸引一批周边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在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要加深对产业的深入了解,实地去“走一走,转一转”,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提供优惠政策,让企业积极主动地投入市场。

“出台的政策措施很多,但执行过程中不少落实不好、效果不彰。”张凌云委员认为,把政策“服务包”落实落细、执行到位是对营商环境最好的优化推进。高科技小微企业同样是国民经济组成细胞,“任何高精尖企业都是从小微企业发展起来的。”他呼吁,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关注和发展支持,“多出台一些更普惠的政策”。

“因为生活成本或其他方面因素制约,科研人员留不住是普遍现象!” 贺志强委员关注到小微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他认为北京在规划中一定要明确产业定位,让小微企业“长得成,留得下”,各种现实因素都可能导致科研企业搬迁外地发展,“‘苗子’刚长好,不能被‘拔走’。”(完)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