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闹新春,别让“网络红包”瞎胡闹

2020年01月19日 14:11 | 作者:郝冬梅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又到一年一度的春节红包大战。与往年相比,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加入红包大战,红包金额高达百亿元。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红包的使用除了在平台上直接消费,还可与银行卡绑定之后实现其应有的功能,但是一旦与用户的银行卡绑定就不再只是社交游戏了,而是包含了个人手机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更有一些属于不折不扣的假红包。(1月19日《都市晨报》)

自从网络普及之后,自从电子支付普及之后,“网络红包”就越来越多了,尤其是临近春节的时候和春节期间,各种“网络红包”就像飘飞的雪花一样,洋洋洒洒落下。手机里是“网络红包”铺天盖地,电脑上是“网络红包”飞来飞去,朋友圈也有各种各样的“网络红包”霸屏,你一不小心就能点开一个。

在这些铺天盖地的“网络红包”里,有真红包也有假红包,还有一些是打擦边球的红包。每年这个时候,警方都会发布善意提醒:不是所有“网络红包”都能点击领取,小心上当受骗,小心背后黑手。然而,每年都会有上当受骗的群众。“网络红包”可谓是乱象纷纷了。

“网络红包”的问题有哪些?依据媒体的报道来看,存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是“虚假红包”,表面上设计成“红包的模样”,而实际上是一些商业广告,你点击之后才发现上当了;其二,是“消费红包”,其本质是诱导消费,说是“购物权”、“抵扣券”,需要购买价值多少的商品才能够使用;其三,是“诈骗红包”,点击之后,获取的是一些虚假的信息,实际上是不法人员专门用来诈骗的;其四,是“盗窃红包”,这些红包也真的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有的是几毛钱,有的是几块钱,点击者看似获得了红包,而获得了红包的同时,却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泄露了。说白了就类似于我们说的“APP获取信息”的事情,这些“盗窃红包”实际上是用于盗窃人们个人信息的,个人手机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泄露出去,成为信息买卖者获取他人隐私的一种渠道。

不让“网络红包”祸害老百姓,需要我们自己“不被红包的浮云遮望眼”,要多些理智的心态,可以领取正规的红包,切莫为了领取红包就不假思索胡乱点击。对于隐患重重的“网络红包”,也不可能完全依靠老百姓自己去防范,毕竟老百姓面对足以“以假乱真的问题红包”没有火眼金睛。这就需要监管部门严厉打击,借助大数据分析,借助网络监管将“问题红包”、“隐患红包”驱赶出“网络红包”的大家庭。

过大年闹新春,切莫让隐患重重的“网络红包”瞎胡闹,将“闹新春”变成里的“闹心事”,隐患多多的“网络红包”该有人管管了!市民也要切记:不是所有“网络红包”都能抢。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网络红包 新春 瞎胡闹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