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常青:塔克拉玛干的“播绿使者”
“花草妈妈”:守护“常青之梦”
每天,常青都要去园里转两三次。看着园里枝繁叶茂的植物,常青如数家珍。
“我女儿说我是这些花花草草的‘妈妈’,跟它们比跟她要亲。”提到女儿,常青欲言又止。
常青在植物园中采摘的沙生植物种子(2019年9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
进沙漠工作的第二年,女儿出生。塔中距离乌鲁木齐1000多公里,常青一个多月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待不了几天就得走,孩子就抱着妈妈的腿哭。
一次回到家,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高兴地说她会做饭了,一会儿功夫给常青端上来一盘西红柿炒鸡蛋。等常青拿起筷子的时候才发现,西红柿没有洗就下锅了。“因为我长期不在家,没有人告诉她菜炒之前要洗。”常青流着泪说,“女儿现在26岁了,可我每次想起这些还是心疼得想流泪。”
尽管家在乌鲁木齐,但常青每次回去都蔫蔫的,还容易失眠,一回到大漠她反而精神百倍。“我习惯了这个环境。”常青说。
常青在植物园中巡园(2019年9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
外人眼中的辛苦,对常青而言是一种快乐。她和科学家们选育的很多沙漠植物种类不但被运用到了塔里木油田各作业区防护林中,并成功地推广到南疆铁路等防沙绿化工程中,还走出国门,为非洲、中亚等国家开展荒漠化防治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本来准备今年退休,可以好好陪陪女儿和爱人,但是我最后还是提交了继续留守塔中植物园的报告。”常青选择再坚守5年,“打心眼里离不开这里的植物啊!到时候如果需要,我可能还会再留下来。”
这些日子,常青正在研究的一项课题是“荒漠观赏植物筛选”。她忙着观察植物园里各种植物的长势,了解去年新引种的几种乔木长势如何,是否适合这里的环境。
常青在植物园中吃饭(2019年9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
“既然选择,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常青说,“给沙漠披绿,是件值得一生付出的浪漫的事。”
离植物园不远的沙漠公路旁,立着一块标牌,上面写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这,也许就是常青与“死亡之海”故事的最好注脚。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常青(2019年9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常青 沙漠 植物 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