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无问西东》:遵从心灵深处的真实

2020年02月25日 14:53 |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分享到: 

作者:清欢

电影《无问西东》是纪念清华大学百年诞辰的献礼之作。作为一部校庆片,影片上映后出人意料地赢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究其原因,在于影片对崇高人文精神的深刻探寻,并强烈激发了人们对于自己内心“真实”的叩问。影片讲述了四代清华人的故事,细腻地呈现了他们的人生选择。四个时代背景跨越百年,故事讲述上相对独立,又相互承接,紧扣“真实”这一主题徐徐展开。

《无问西东》:遵从心灵深处的真实

电影《无问西东》海报

《无问西东》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将四个时代串联起来,形成宏大的历史格局,细致地刻画了每个人物在时代环境里所经历的痛苦、挣扎、矛盾的心理变化过程。影片像一篇影像化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展示了不同社会背景下“真实”的四种面貌。

1920年代,真实是“真心和真性”。1923年的清华园,吴岭澜文科超群,实科成绩却是“不列”,囿于“学实科才有用”的社会观念,他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麻痹自己。面对吴岭澜的执着,校长梅贻琦力劝他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充实不等于真实。在时代浪潮的裹挟下,对自己真诚,听见内心的声音,是正视自己的天性,不被世俗教条所束缚。带着对自我真实的追问,吴岭澜毅然弃理学文,终成一代文学教授,将真实的信念一代代传递下去。

抗战时期,真实是保家卫国。沈光耀出身于“三代五将”的名门望族,身为家中独子,因孝顺答应母亲不参军。后来,他亲眼目睹日军轰炸给同胞带来的生离死别,在老师吴岭澜“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的启发下,认识到自己的真心,并投笔从戎,走上九死一生的战场。民族危亡之际,沈光耀的“真实”是尽其所能帮助他人,本着内心的良知保家卫国。“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1960年代,真实是勇气。青梅竹马的陈鹏和李想都很喜欢王敏佳。王敏佳因一封匿名举报信遭遇批斗和殴打,使她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立足之地的原因,是她伪造了与政治人物合影的经历,李想由此认为王敏佳不真实,并担心帮她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于是选择了沉默,而了解真相的陈鹏不顾风险挺身而出,救下了王敏佳。“你怪她没有对你真实,可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真实有时候不仅需要认清自己的内心,还需要有直面困难、牺牲自我的勇气,而这种牺牲,往往包含着对他人的责任。

21世纪10年代,真实是选择善良。张果果被上司陷害,赞助四胞胎的广告方案被废除,自己被解雇,却仍然自掏腰包真心帮助窘迫的四胞胎及其家人。在社会尔虞我诈与信任危机的影响下,张果果怀疑自己的善良被利用,在父母希望他“去做自己感觉快乐和开心的事情”的鼓励下,最终面对了内心深处的童心和想要帮助他们的真诚,而等待他的,是一封感谢信和四支胎毛笔。或许世俗会存在对人性良善的普遍质疑和严重扭曲的价值观,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无愧于心。

真实是什么?《无问西东》借梅贻琦之口给出了一段解释:“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片中的人物都在追寻这种“真实”,或者说,都找到了自己的真实。也正是这份真实,将这四个故事紧紧联系在一起。吴岭澜是沈光耀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老师,陈鹏是沈光耀参军以后空投食物救助的孤儿之一,李想后来因为内心愧疚主动选择支援边疆,他牺牲生命救下的同事正是张果果的父母。四个故事里的人因为“真实”而彼此相连,互为因果。

“真实”自有一股力量,在一代一代人中传承,也带给了人们审视内心、观照自我、关爱他人等多维度的人生思考。无论处于哪种时代背景之下,人们大多面临着相同的选择:是选择明哲保身而隐藏内心,还是选择本心真实而违背世俗?“世俗是这样的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身处时代之中,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唯自己一人而已。遵从内心的真实,心之所向,无问西东。(清欢)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真实 无问西东 内心 选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