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汤哲明:问题说白了也就一句话,不走心

2020年02月27日 14:52 | 作者:汤哲明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作者:汤哲明

这段时间,钟南山院士成了艺术家笔下的炙热主角。当新华社推出对钟南山的专访,并发布一组相关的图文时,就有画家朋友按捺不住澎湃的激情,在朋友圈贴出以照片为模板所完成的钟南山水墨速写。笔者秒赞以响应。

问题说白了也就一句话:不走心

不负使命(局部) (中国画) 丁阳

然而,后来的情况却开始变得令人哭笑不得。随着各地美术界的动员,艺术家们纷纷提笔创作抗击疫情主题的作品。新华社所发的那几张钟院士照片,成了艺术家们大仿特仿的对象。也许是非常时期缺乏选拔,也许是一些画家的赶任务心态,导致大量作品雷同。甚至一些钟院士像非但艺术水准低,而且形象古怪。

这些描摹照片的作品,我相信大多是出于助力抗疫的良善之心;非常情况下,照片被当作资料借用,也情有可原(当然这不是否认其中存在版权问题)。但是撇开这些合理性,这些作品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说白了其实也就一句话:不走心。

如今创作界摹写照片的问题,借用外地一家画院院长的话来说,已是个顽疾。此话不假,类似的情况已屡屡出现在国家级美展上。

把这一现象背后的问题进一步揭示出来,可谓“残酷”:与钟院士特写、白衣天使互助穿防护服等这些人们熟知的摄影作品相比,绘画摹本的表现力苍白无力,根本不值一哂。

这么多画家之所以会不约而同对这些摄影作品进行描摹,本身已说明了摄影作品的超强感染力。事实上,摄影同样是艺术,更何况摄影作品可以分秒计的速度通过网络爆红。在网络化的时代,试问这样的“摹照式”绘画还有多大的存在价值?

那么,这个绘画界已不鲜见的问题,何以在此次疫情中体现得如此充分?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绘画在今天已小众化,平时缺乏关注度,一旦被置于全社会关注的层面,其影响现实的功能之弱、画家不走心之类的问题,就被充分放大,于是显得扎眼。

作为绘画主流的写实主义,在影像技术诞生后开始式微,走向抽象甚至摒弃平面,走向多维甚至走到行为、概念等诸领域,最终产生“艺术死亡”的观点。无论这一观点具有多少合理性,可以肯定的是,它由来已久。而且,影像技术的发展,确实部分地消解了过往绘画强大的社会功能。

当然,绘画在今天并没有“死亡”,依旧有着其独特的迷人之处,比如国画的笔墨,油画的笔触与色彩,依旧有着自己的知音。这都是其他形式艺术无法取代的。例如,在疫情主题作品中,如钟南山与雷神(山)、火神(山)同框带有象征手法的卡通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就是证明了绘画艺术不可替代的价值。

话说回来,今天,写实绘画某种程度上已经到了与照片争雄无异于自毁长城的时刻。面对这样的挑战,画家的创作必须做到走心,要真正深入生活。

深入生活是传统的美术批评语汇,用今天的语言体系来说,接近于“生活即艺术”(两者意义并不重合)。摄影作品绝不是不可以参考,它可以为绘画起辅助作用,比如抓拍、记录资料,从综合材料的角度,甚至可直接拼贴。但从写实绘画的角度来说,一个必须坚守的前提是服从绘画语言的表现。

影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绘画创作模仿照片,可谓以绘画之短争摄影之长,作品达不到照片的效果也是情理之中的。因此,如何凸显绘画自身的表现力,如何避免误读摄影效果,是考验画家思考与表现能力的。比如,白衣天使互助穿衣的那张照片,我觉得用速写来描摹,效果会好于油画,因为速写创作避开了照片的色彩与明暗优势而凸显了笔触。况且,写实绘画的能指范围其实很广,比如象征手法、传统文人画的比兴手法,都值得借鉴,而不必自我封闭。总之,描摹照片与其说是在坚持写实主义,不如说是对写实绘画的轻慢甚至伤害。

艺术创作不走心的问题,背后其实是创作界普遍存在的疑问,即发动群众式的艺术动员方式是否过时?艺术服务民众的观念是否过时?

事实上,为人生的艺术永远不会过时,这是艺术的功能决定的。黑格尔在《美学》里谈道:艺术要服务于两个主子,一个是“崇高的目的”(为他人),一个是“闲散的心情”(为自己)。为他人的艺术,也即康德所论的“崇高美”,至今是艺术不曾动摇的信念。20世纪80年代,形式主义美学退潮后的西方艺术界重提艺术干预现实,正是“崇高美”的另一版本。

我们的艺术宣传一贯注重群众基础。但今天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艺术如何走出专业的壁垒,走进知识结构更新、视野开阔的青年人的内心。因为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因为他们的世界,艺术家们可能并不那么熟知。真正自信的艺术,从来都存在于真正的了解与理解之上,那里闪烁着来自生活深处的智慧与情感。真正自信的艺术,从来都脚踏大地而仰望星空,而不需要刻意强求。须知,伪装才是文艺的大敌。令有激情者表现激情,尚含蓄者展现含蓄,顺其自然有何不可?

今天的艺术创作,同样面临着都市化、现代化的课题。面对这样的课题,我认为艺术要有温度地去理解或者感受一个个具体的有着不同经历的人。艺术假如漠视甚至回避这种有温度、具体化的需求,艺术作品的生命则难以为继。

具体到艺术表现方法上来说,目前比较主流的绘画创作中诸如构图、形象、动作等元素所特具的公式化与类型化色彩,严格来说是套路,需要艺术家用真与鲜活去打破。我们呼唤的是能兼顾平凡人心的艺术作品,而不欣赏那些手法老套、神圣化的“钟院士肖像”。(汤哲明)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艺术 绘画 作品 照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