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生态中国>要闻 要闻

发展有机质农业、保护吉林四平及东北黑土地

2020年03月21日 10:16 | 来源:中国生态产业网
分享到: 

1、 国家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政策

2020年2月25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通知。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取得明显进展,技术模式总体定型,关键机具基本过关,已经具备在适宜区域全面推广应用的基础。

11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强调坚持生态优先、用养结合,通过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节本增效兼顾,促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实施中注重提升装备能力。引导科研单位、机械制造企业、材料工业企业集中优势力量,共建保护性耕作装备创新联盟和研发平台。开展高性能免耕播种机核心部件研发攻关,重点突破播种机切盘的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电控高速精量排种器的设计与制造等难题,加快产业化步伐。围绕保障保护性耕作关键机具产品质量、关键生产环节作业质量,抓紧制修订一批相关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鼓励免耕播种机等关键机具制造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农民购置秸秆还田机、高性能免耕播种机、精准施药机械、深松机械等保护性耕作机具。

2、 有机质农业是种养循环农业的基础

“有机质农业”是以农业种养循环、种养平衡为基础,以农田废弃物还田为手段,提高和保持土壤较高水平的有机质含量。在保障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土壤可持续生产和利用能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态发展之路。

22

有机质农业倡导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即根据当地农田的产出、市场需求以及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合理配套布置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模。就地或就近利用农田产出食物和副产品发展养殖,减少养殖业需求的农副产品运输距离,为养殖、加工废弃物生产的有机肥料还田提供方便。土壤有机质缺乏是土壤万病之源,几千年来的传统农耕,土地生产的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材,当人类和动物吃完的排泄物都要归还给土壤,农作物的秸秆也要归还给土壤,一方面是把土壤的肥力提高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从农作物带走的生命元素重新归还给土壤。每年施入农家肥,土壤有机质丰富。但是近几十年,我们依赖于使用化肥生产农作物,带走了土壤的生命元素,不把农作物的秸秆以及人和动物排泄物还给土壤,只从土壤索取生命元素,而不归还,这必然导致土壤当中的生命元素不断流失,引起生产的农产品严重缺乏生命元素,当我们的食材缺少矿物质和生命元素的时候,必然导致慢性疾病和亚健康发生。

“有机质农业”概念是 由“耕育农法” 创始人团队在2009年1月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项目规划中应用。此前在1989年世行灌溉农业项目规划中就孕育出雏形。2019年9月28日,在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支持,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等单位主办的2019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技创新大会上,“有机质农业”与“耕育农法”全国生态发展与创新团队获全球科技创新奖。“有机质农业”与耕育农法相结合,在保持传统农业技术、利用植物的相生相克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利用微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等多种技术,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采用中医农业方法和中医农业投入品应对种植生产中出现的病虫害、养殖生产过程中的畜禽疾病防控治疗问题,推行生态生产方式。强调精耕细作,精心精准,精品优品技术生产要素。 

3、 建立吉林四平东北黑土地全球农业(产融)科技创新基地

2019年12月底,为落实国家东北振兴座谈会精神,推动吉林四平 “全球农业(产融)科技创新基地” (中医农业跨界融合)乡村振兴工作,全球中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负责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孙建,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秘书长、长三角人才社团联盟常务副主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韦学明一行参观考察了吉林四平基地,并在四平市铁西区举行了工作座谈会,考察组对四平铁西区现代农业发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据了解“全球农业(产融)科技创新基地” (中医农业跨界融合)落地吉林省四平铁西,前期是在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民盟四平市委主委徐群丽9月赴上海参加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大会、10月赴北京参加2019“乡村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院士论坛”与全球中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仪式后经多次协调洽谈的落地成果。基地依托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平台,为推动中医农业在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全球范围内的落地,为全球农业升级转型及实现联合国“零饥饿”目标,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3

项目在“全球中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专家指导下,在四平铁西区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定期召开中国现代农业暨产业化论坛,依托丛泉湖、花海优势,配套建设集果蔬采摘、农机展示、劳动教育、生态餐饮、生态体验、户外拓展、婚纱摄影、水上乐园、休闲垂钓、研学基地、田园康养于一体的丛泉湖耕育农业田园综合体,建立“中国生态食材之乡”和“中国文旅地标”国家文化走出去工程项目。

4、 有机质农业是优质农产品生产的保障

土壤健康,种植的作物就健康。有机质是土壤健康和优质农产品生产的重要保障,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生产出健康的生态食材,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农田、生态、植物健康,间接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有机质农业积极致力于利用耕育农法循环农业培育生态土壤,使农业生产回归健康生态本源。有机质农业是耕育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土壤呼吸强度和维系土壤健康的农业(呼吸农业),有机质农业不同于遥不可及高门槛生产条件的有机农业,他是按照循环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以提升和保持土壤的有机质高水平含量,保持在当地或就近的一定区域内,农田种植产出与发展养殖业品种和规模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将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养殖业实现过腹还田,形成良性的生态种养农业。农田产出的优质生态农产品和秸秆等副产品,其生态食材作为人类健康生活食物和动物的健康养殖饲料,种植和加工农副产品和生态作物秸秆用于养殖饲料、饲草和生态肥料。将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或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优质肥料用于还田,保持和提升土壤有机质养分,为形成下一轮更高质量的有机质农业创造基础。实现优质有机质农田、生产优质生态食材、供应生态餐桌和市场良性循环。

我国农耕文化悠久,耕育农业要求保持有机培肥理念与现代农业结合之路。耕育农法强调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壤是土地的精华,具有养育、生态以及社会保障等多种功能。它支撑生物生长生活。土壤还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藏身之所。土壤也为动物及人类立足于生物圈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既包括初级生产获得的植物产品,也包括次级生产获得的动物产品。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

44

近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投入产出失去平衡,随之而来的是化学污染,土壤板结,土壤理化性状、团粒结构破环,保水保肥能力能力、透气性、酸碱度变差,有机质含量降低,营养失衡。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变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健康食材的需求,引发对土地的数量和土壤质量都来越高的需求,维系优质可持续利用的健康土壤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脱胎于传统农耕的有机质农业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5、 有机质农业是耕育农业的完善和补充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以生态为中心,遵循自然规律,不与自然对抗,在封闭的内循环圈内,农作物的果实留给人类食用,根茎叶喂牲畜,然后人畜粪便还田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年复一年的循环向前发展。所以我们的作物肥料取之于畜禽粪便,布料取之于棉花和蚕丝,我们的染料取之于各种花草,建筑取之于木材和和天然矿物,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没有对万物的掠夺和伤害。

55

农耕文明是人类史上的第一种文明形态。人的本能具有自然属性,健康身体和精神生活仍然依赖于农耕文明的存在。农耕文明本质上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辛勤劳作。粪肥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先民对人类农业的巨大贡献,早在《农书•粪田之宜》,就有“用粪犹用药也”精辟观点。不光是技术,先民们主导农业生产的思想更是让人敬佩。在中国的农耕文化里,土地是一个天然和谐的共生系统,包括动植物、昆虫、鸟类、微生物,都是农业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蚯蚓是耕田松土的帮手,蝼蛄锄草而又间苗,蚂蚁在深秋时会把草籽收藏起来作为过冬的食物,第二年地里就不会闹草荒。地里种了玉米,为了防止棉虫侵害,玉米地旁边种上芝麻,棉虫就会躲避芝麻的气味而自动远离。现代植物学认为,豆类作物有固氮菌,会在地里保留天然的氮肥。而中国先民早就懂得这些,通常利用豆类进行倒茬和轮作,以不断提高土地肥力。中国的农耕文化里,没有绝对的“敌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荀子)。一种所谓的“害虫”,恰恰是另一种“害虫”的天敌,它们相生相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农田里的杂草也不例外,作物中适当的保留杂草,可以涵养水分。正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汉字的“家”字,就是自古就有的“有猪农业”。过去,种田农户都要在住房的旁边盖上圈,养猪、养牛、养鹅还养鸡,还用它们的粪尿做堆肥,然后再施到农田里;喂养畜禽的饲料,几乎全都是农田废弃物或青草。

6、 有机质农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土地是生态之源、土壤就是健康之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有机质过低的土壤免疫力就低,容易板结,酸化,作物容易得病。有机质本身就是养分的储藏库,同时深刻地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同时有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深刻影响水分的存储。土壤有机质也深刻影响着土壤的质地和结构。丰富的有机质下,土壤可以形成稳定的大量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不仅抗土壤侵蚀,也为根系提供理想的水分和空气条件。最主要的是,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各种大大小小生物的碳源和能源。丰富的有机质下,土壤中自然形成庞大的食物网,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是土壤活力的来源,从养分转化直到病虫害控制,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66

在大自然的生态体系中,土壤是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最基础、最根本的因素。健康土壤事关粮食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事关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健康的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性,不但具有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增强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固碳减排能力的生态涵养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

7、 有机质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多年来,由于我国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农业一直在走过度耕作和种植的路线,严重依赖化肥、农药的投入,这种不合理的耕种模式与施肥习惯导致土壤超负荷产出,严重透支,深深伤害了土壤的耕作层,造成土壤酸化、有机质下降、灌溉水位下降,地力在衰退等问题。近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等重大工程及项目,在土壤分类、地力提升、肥料研制、土壤修复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但是,这些专项的、局部的、单一的措施相对零散,形不成整体的架构,在保证和提高土地质量上难以形成合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

要提升现有耕地质量,必须加强中医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建立土壤质量保护标准体系,推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高效还田利用,既能减少面源污染,又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固碳能力。我国现有38亿吨畜禽粪便和近8亿吨农作物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隐患,同时我国土壤有机质来源和潜力。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