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周思明:名著改编当怀敬畏之心

2020年03月23日 10:40 |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分享到: 

作者:周思明

电视剧《暴风骤雨》改编自著名当代作家周立波的同名长篇小说。红色经典小说《暴风骤雨》是新中国最早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小说发表后风靡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暴风骤雨》:名著改编当怀敬畏之心

小说《暴风骤雨》讲述了1946年到1947年间,东北某村进行土地改革的过程。以萧祥为队长的土改工作队进驻松花江畔的元茂屯,发动和组织广大贫苦农民展开对恶霸地主韩老六的斗争。韩老六被处决后,他的弟弟韩老七带领土匪武装进屯,进行反攻倒算,企图扼杀新生政权。在工作队的领导下,以赵玉林、郭全海为代表的农民群众斗垮了阴险狡猾的地主杜善人。最后,赵玉林在追击土匪韩老七的过程中不幸牺牲,郭全海报名参军踏上解放全中国的新征程。

赵玉林是周立波在原著小说《暴风骤雨》中着力塑造的主人公,是个老实忠厚的贫苦农民,有宁折不弯的硬骨头性格。土改工作队到了元茂屯后,他在工作队同志的启发帮助下很快觉悟,与地主阶级势不两立,在与恶霸地主韩老六的斗争中,表现得非常勇敢,没有丝毫犹豫和胆怯。在分配土改胜利果实时,他被评为一等一级,但只领取了三等三级的物资。可以说,小说中赵玉林具有强烈的性格魅力和人格感染力,作者对人物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暴风骤雨》:名著改编当怀敬畏之心

然而,电视剧《暴风骤雨》中的赵玉林与小说中的赵玉林大相径庭,是一个“桀骜不驯、泼皮顽劣、性格倔犟的人物”,在青年演员张若昀的演绎下,匪里匪气、痞里痞气、吊儿郎当。在电视剧中,赵玉林完全没有了小说里朴实、憨厚、穷困、压抑的状态,而是整天快活无忧,除了衣服上的几块补丁外,丝毫看不出是一个缺衣少食的穷人模样,也不见辛勤劳作的场面。甚至这个在小说中穷困潦倒、苦大仇深、有妻有儿的憨厚农民,在电视剧中居然整日纠缠于三角恋。如此编剧,实在匪夷所思。电视剧将文学名著作品中的一号正面人物,塑造得如此不严肃、不真实,甚至抹上了一层灰色,缺乏思想和美学的价值。

此外,电视剧《暴风骤雨》还更改了小说的故事框架,将故事背景前移到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了不少与日本侵略者交锋的情节。对故事框架的随意改动,无论艺术审美考量,还是思想价值分析,似乎都并未增加任何实质性的意义,无非是注入更多水分,拉长电视剧的长度,使之体量达到50集而已。这样的行为,不仅暴露了主创偷懒、缺乏创意,还暴露出对原著的亵渎与随意。究其原因,无非是市场法则牵引,与艺术价值建构无关。

电视剧《暴风骤雨》中戏说、亵渎灵魂人物和随意改变故事年代背景的硬伤,并非个例,“戏不够,情来凑”似乎已经成为编剧们的法宝。在改编中加入情感戏码本无可厚非,可在改编经典红色作品时融入“三角恋”的情节元素,不仅亵渎了影响几代人的经典作品,更亵渎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名著改编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老话题。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不会衰朽的“活招牌”,名改编当然不该成为“雷区”。如何把握名著的思想内核、故事精髓、人物个性,使之在新的艺术形式转换中获得新的生命,可谓是名著改编影视的关键所在。对于名著《暴风骤雨》的主人公形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赵玉林,但在影视化过程中,当主创将赵玉林用影像演绎出来时,在人物形象、个性特征、思想内核、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上,都应忠于原著,甚至超越原著,而不应与原著差异过大。

总之,文学名著改编应遵循“经典正说”原则,要努力保留和传递名著的思想价值、美学价值、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名著改编首先应忠实于原著,但忠实于原著并非意味着机械照搬,改编者要在真正吃透原著核心主题、艺术精华基础上有所深化和发展,精心处理好改编作品与原著在内容、形式、思想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关系。编、导、演要按照影视剧创作的艺术法则,对原著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择取,体现出改编者的思想见地与审美独创,从而创造出不负原著的优质影像艺术作品。(周思明)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改编 名著 暴风骤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