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既要有家国情怀、又要有全球气度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谈当代大学生培养

2020年03月25日 15:01 | 作者:郝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教育在线: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顶住流言蜚语,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和效率取得了抗疫的胜利;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战疫模式”为国际社会抗疫争取了黄金时间、提供了宝贵经验。我国政府和民间机构也纷纷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请问您怎样理解这种国际间的互助行动?

施卫东:天地万物间,生命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我们欣喜地看到,有些国家和地区摒弃前嫌对我国施以援手,这些行动令我们温暖和感动,当然也有部分国家和地区态度迥然。我国在第一时间,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向各方通报疫情信息、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与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国家密切合作。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我国积极对外开展援助,派驻医疗队、捐助医疗防护物资、提供技术支持。在疫情笼罩下的黑暗时刻,展开了一场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文化、不分政见的生死大营救,这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一种以人为本、休戚与共的国际合作精神,它能够促进世界持久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育在线: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国高校应该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施卫东: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深刻认识生命的价值和力量,培养坚毅的品格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道德素质,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从世界范围来说,当前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命运休戚与共,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与此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更加明显,局部冲突和战争不断,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全球人道主义需求持续增长。青年代表着未来,在应对全球人道主义挑战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是当前人道主义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人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和活动,去努力改善这个世界。

对大学生应加强人道主义精神引领,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各环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广大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善待生命,学会感恩;通过知识学习、辩论交流、角色体验、志愿服务等别具特色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用人道主义的视角看待问题、用人道主义的思维分析问题、用人道主义的行为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教育在线:疫情发生后,雷神山、火神山两所医院的建设速度让世人震惊,网友们深深为“中国式团队协作”所感动。请您谈谈“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青少年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国际合作能力?

施卫东:在5万平方米的滩涂坡地上,7500名建设者和近千台机械设备,用10天时间建设完成一所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救命医院,其背后的艰辛和力量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是一种壮举,更是建设者以“中国速度”与疫情赛跑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团队协作能力是攻坚克难的有力保证,是目标达成的强大支撑,是组织用人的基本原则。从当年抗击非典的胜利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对口援建”,从举办北京奥运会到建设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实践证明,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就会迸发出不可战胜的伟力。而此次抗“疫”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团结协作的伟大力量。

“中国速度”体现的不只是一种精神鼓舞,更是一种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积极关心关注国际重大事件的发展,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培养国际视野,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全球气度,努力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逐渐提升国际合作能力。首先,要学会包容,包容并不意味着不分是非、不讲原则,而是在遵从一定的原则和价值体系下兼容并包,在加强理解与沟通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在相处中体现宽广的胸怀、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学会接纳,接纳并不意味着不加筛选、不加思考,而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取长补短,获得自我成长。培育青少年爱国爱党的情怀、积极向上的和谐心态;增进青少年信任、欣赏的合作观念,涵养青少年勇于担当的大局意识。另外,要学会换位思考,客观看待自己和对方。在客观、科学的评价基础上增进理解、加强合作,获得共赢也提升国际合作能力。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全球 人道主义 疫情 情怀 大学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