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万众一心战疫必胜>统战力量 统战力量

民盟盟员杨之涛:黎明已至,我们还将继续“守夜”

2020年03月25日 17:3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上海3月25日电(戴立波 朱盈 记者 顾意亮)“家里的玉兰花已经飘香了。”

“我们这里的樱花也已经开了。”

3月24日晚,记者连线了正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工作的民盟盟员,上海青联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医务一处副处长、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之涛:“我们作为援鄂留守的医疗队,一定要坚守到最后一位病人出院!”

杨之涛已经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病区工作了6周。元宵之夜,刚放下碗筷不久,杨之涛就获悉医院召集136名医务人员紧急驰援武汉的消息,立刻主动报名请战。之前,他已在抗击疫情的工作岗位上连续奋战了20多天,协助扩建发热门诊、远程专家会诊等。

次日,杨之涛随队增援武汉。

抵达后,他们马上接管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并在短短24小时内、有限场地的条件下,迅速完成“三区划分”和院感流程的制定,并在接管病区48小时内收治了52位新冠肺炎的重症病人。

微信图片_20200325173417

微信图片_20200325173421

微信图片_20200325173427

作为前线医务主管,为了使医疗队快速进入“战时状态”,杨之涛在保证医疗与院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医院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了“战时”医疗队核心制度。他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战时排班”并完成医疗资源整合。他打破医师职称序列,合理配置30名不同专业的医师,建立了一支利于综合救治重症新冠肺炎的三级梯队。

为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提高查房效率及精准度,他将瑞金医院的“精准医疗”理念与“精细化管理”模式融入“战时状态”,带领医疗组长建立并不断优化形成了“重症患者一览表”和“查房记录表”,确保了污染区与清洁区信息的互联互通。

“穿上防护服和隔离衣、戴上口罩和手套,的确有些闷热。”杨之涛回忆第一次进病区情形:“当踏入病房开始查房时,自己就是一名纯粹的医生,把闷热和担心抛诸脑后。等脱完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湿了。”

从病房出来,他需要操心更多:怎样才能安全、高效的前提下,保证治疗的连续性,让医生们获得更多的休整时间……杨之涛推出的表格式管理模式,既提高了查房效率,又缩减了暴露时间,同时也确保了查房后的总结和复盘,让每班医生对每位病人的基础疾病、治疗药物、急性状况以及观察要点一目了然。杨之涛还负责日报表的报送工作。因此,他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作“表”哥。

微信图片_20200325173432

微信图片_20200325173438

微信图片_20200325173443

连线过程中,“表”哥不愿多谈自己,倒是对战友们赞誉有加:“所有的医生,从60后到90后,人人都特别敬业。记得来汉第二、第三天大批量收治病人时,有几个轮休的医生私信我,要求来加班。两位年轻的麻醉科医生不但完成自己病区的值班,还参加院区的插管小队的值班,没有任何怨言;为了照顾50多岁的前辈,我们减少他夜班频次,被他严厉拒绝。有的医生为了将病人的血糖控制得更加好一点,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穿上防护服进舱进行宣教和观察……就是这样一支团队,从抵鄂的第一分钟起,所有瑞金医护人员都堪称尽忠职守!”

赴鄂抗疫,并不是杨之涛的第一次出征。早在2017年,他就作为上海市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奔赴祖国的西部边陲城市,受命担任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科主任。

记者从上海市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了解到,在一年半的援疆期间,杨之涛通过医疗资源整合,植入先进急救理念,规范诊疗常规,引入重症新技术,有效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促进了当地医疗急救、重症技术的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当地医护人员称赞道:“杨主任为卫生脱贫攻坚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急救医疗队!”

连线过程中,杨之涛时不时拿起桌上的话筒,接听来自重症病区医护人员的电话。面对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他时而语速又急又快,间或突然转为柔和叮咛。最后一句,每每是提醒医护兄弟姐妹们安全第一。武汉的黎明已至,全国的黎明已至,“守夜人”依然在尽忠职守。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