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倡导文明祭扫,疫期也是推进契机

2020年03月30日 15:16 | 作者:汪昌莲 | 来源:东方网
分享到: 

3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第58场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会上介绍,目前广州全市拜祭场所实行封闭化管理,将暂停全市殡葬服务机构拜祭场所祭扫活动,重新开放时间根据疫情形势发展另行通知。与此同时,将积极引导市民通过延后拜祭、网上祭祀、居家追思、信邮哀思、工作人员集中祭扫(敬献鲜花)等5种替代性方式寄托哀思、缅怀先人。(3月29日《南方都市报》)

受文化习俗和传统观念影响,在中国,还有许多地方流行清明祭扫,现场烧冥币、祭品等陋习。这种带有封建迷信的陋习,不仅与当今文明社会格格不入,而且损害了绿色环境,更危及了公共安全。过去,出于对民间风俗的尊重,对于这种陋习,各地均采取了既不提倡、也不禁止的宽容态度。然而,今年清明节期间,为加强疫情防控,各地均不提倡现场集体祭扫。特别是,广州对拜祭场所实行封闭化管理,暂停现祭扫活动,由工作人员集中代替祭扫,显然是一种创新的文明祭扫方式。

不可否认,清明焚烧冥币、祭品,作为一种风俗,已由来已久。然而,时下日渐富裕起来的国人,祭祀之风也向着“奢靡”的趋向蔓延,除了传统的冥币、祭品之外,纸扎的金山银山、LV、别墅、房产证等“奢侈”祭品赫然在列;如此“与时俱进”,不能不说是社会病态心理,在清明节的凸显。虽然花的钱并不是很多,但是对于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奢靡”扫墓之风盛行,势必会加重现代人心理和经济的双重负担,这显然让逝者难安。

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的今天,环境的承载能力,远非风俗源头的时代可以比拟,过度的祭祀,所耗费的资源,除了显性的金钱损失外,潜伏在浪费背后的纸张生产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对水体环境的污染,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见,不管是加强疫情防控的刚性要求,还是出于思想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亦或是基于公共安全的考量,摒弃焚烧冥币等陋习,倡导丧葬、祭扫文明,显得十分紧迫。同时,对于办理丧事、祭祀活动妨碍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公安机关应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此语境下,广州积极引导市民通过延后拜祭、网上祭祀、居家追思、信邮哀思、工作人员集中祭扫敬献鲜花等5种替代性方式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特别是,由工作人员为每一个墓碑(墓穴)敬献鲜花,在每一座骨灰楼(堂)前举行一次简约庄重的集中拜祭仪式,仪式包括敬献花篮、肃立默哀、诵读祭文等;显然具有导向意义。然而,市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传承和创新祭扫文化的关键所在。强化创新祭扫方式的宣传,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引导他们转变观念,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尤为重要。

可见,倡导文明祭扫,疫期也是推进契机。清明节理应是一个公众追思先人德行、反思自身行为、示范教育后人的重要载体,除承载道德传统之外,还需承担环境与文化的影响。换言之,清明更宜祭清风,一捧黄土、一束鲜花、一株绿色、一片追思、一份责任,还民俗文化以清纯风气,留子孙后代以清洁环境,或许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祭扫 文明 倡导 ,疫 疫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