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张国华:增强全球产业供应链免疫力

2020年03月31日 14:22 | 作者:张国华 |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作者:上海市商委总经济师 张国华

疫情暴发以来,一些产业的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有物难运”或“有运无物”的情况。从中长期来看,类似“黑天鹅事件”会进一步加剧不确定性。要鼓励企业有针对性地完善、优化供应链和产业链,对冲断链风险,增强发展回旋余地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枢之一,是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30多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国以及60多个国家最大的进口国。上海是全球最大的口岸城市,年口岸进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正致力于基本建成在全球贸易投资网络中具有枢纽作用的国际贸易中心。

不过,疫情暴发以来,一些产业的全球供应链出现了“有物难运”或“有运无物”的情况。如何把供应链受疫情的负面影响及相关冲击降到最低,是一个紧迫课题。从中长期来看,类似“黑天鹅事件”会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由此,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弹性,提高经济发展的免疫力,值得企业、学界和政府部门展开深入探讨和谋划。

事实上,新的产业革命、科技变革正在让全球经济日益融为一体,疫情对某个特定企业、特定区域的冲击就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阶段性中断。比如,疫情初期中国的一些汽车零部件厂停产,导致日本、韩国的汽车生产难以为继;当疫情扩展到意大利、法国等国时,轮胎制造商米其林、零部件制造商博世和马格内蒂等又不得不关门,导致大众、福特、通用的汽车流水线停工。

同时,个别国家的政客此前不断挑起贸易摩擦,近来又鼓吹减少医药等产业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这些人造“病毒”,让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行雪上加霜。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尤其是上海应当如何应对?

一是要固链。

要针对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用户等主体,针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服务环节,进一步加大营商环境优化力度。可结合抗疫进展等情况,推广介绍中国及上海的高效治理能力;通过走访来推动有序复工、复产、复市,切实安商稳商,巩固、稳定原有供应链,挖掘和抓住新的市场机遇。

具体来看,要推动企业加强与原有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的沟通、协调,共同克服相关商品的供应短缺问题。对停航等因素带来的物流紧张,可以千方百计地变换物流方式;对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合同无法履行,可以鼓励企业友好协商,寻找最大公约数。

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尽量保持原材料、商品的正常运输,确保原有供应链关系不受大的影响。上海是全球汽车、医药品、集成电路等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重要供应地,要重点维护这些产业的供应链稳定,推动上下游企业建立互利互信的长期关系。

二是要补链。

重点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针对疫情冲击最大的供应链薄弱环节、暴露出来的短板抓紧进行修补,还可吸引新的制造企业加盟投资、引进新的供应商,进而补齐企业产能或订单转移造成的链条短缺。

要鼓励企业有针对性地完善、优化供应链和产业链,对冲断链风险,增强发展回旋余地。比如,物流的配送如何更好地应对禁航因素?又如,如何增强供应商管理的弹性,建立原材料和中间品的安全库存,稳步推进供应链关系的多元化?

在这方面,华为等企业抗击无理封锁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特别是,华为在芯片、软件等供应链方面准备的一些“备胎”,有力增强了企业的免疫力,应当引起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

三是要创链。

近年来,一些跨国企业面对自然灾害、贸易摩擦、人力成本等因素,已经在实施供应链风险分散举措。此次疫情的暴发,可能加快供应链调整步伐,甚至会让一些跨国公司进一步调整原有的供应链布局,打造全新的产业链。

比如,针对日本限制工业品出口的举措,韩国政府宣布了一项关键工业零部件生产本地化计划;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正在密切跟踪20种药品的生产,试图鼓励对国内供应商的投资,重新调整医药供应链;印度方面也在尝试通过增加国内的制造能力,来减少对海外原材料的依赖。

鉴于种种变化,我们也有必要加大产业链创新、转型和升级力度。可依托产业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打造新产业集群,拓展多元化市场和流通渠道,布局新供应链格局。对上海来说,要按照创新展会服务模式的要求,有力、有序地推动会展业恢复办展办会,促进商品市场复苏,为生产商、供应商、批发商搭建对接平台,推动进口替代、出口替代,支持中国企业融入参与构建新的全球供应链。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供应 全球 企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