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我们保持信心的底气”

——访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

2020年04月21日 09:25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球抗疫,经济承压。聚焦中国:一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我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和重要产品稳定增长,基本民生得到较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

展望前路,挑战不可谓不大,但中国经济的韧性不可谓不强,新的发力点也有很多。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夺取疫情防控阻击战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路径在何方?

“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时,党中央始终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抗疫情、促进有序复工复产期间,稳就业也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专访时,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这样表示。那么,疫情之下的就业如何稳住?政府和市场各自该发挥哪些作用?农民工就业创业是否可以规划新坐标?围绕这些问题,刘家强这样说……

“中国经济要做世界经济复苏的加速器、稳定器和动力源”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不容小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2020年世界经济展望》显示,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0%,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活动将遭受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面对这一背景,要稳住中国经济基本面和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我们该怎么做?

刘家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中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这一过程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必须始终重视生产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同时又必须高度重视分配、流通和消费对生产的巨大反作用。

从我国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从生产到流通,从分配到消费,总量上已经没有多大问题,加之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疫情之下我们在稳经济时,就深刻感受到了中共中央此前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巨大作用和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提到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时,用了四个字“极不寻常”。试想,假如我们之前仍在低端粗放地发展经济,那么现在要面对的挑战,可能会更大。如果说信心的根源,我想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防控工作中所展现出中共的坚强领导能力、从容应对能力、强大动员能力、坚决执行能力,都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这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路线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抗疫期间,大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受。眼下疫情还在全球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已显而易见。如果聚焦对外投资和贸易,这部分受疫情的冲击影响较大,根据海关数据,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减少80.6%。不过,随着国内疫情持续好转,再加上稳外贸政策落地,外贸进出口表现出明显向好的趋势。

稳住外贸基本盘,供应链不能断。我们了解到,中欧班列一直在运行之中,医疗物资、生产物资都在正常运转,这也正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此时此刻,全球产业链被捆绑得更紧密了,谁都不能掉队。同样,跨境电商在抗疫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未来发展趟出了新路。

总的来说,全球经济发展,中国是重要的助力者。中国复工复产得越早、中国经济恢复得越早,就越早为世界经济复苏增强信心,成为其复苏的加速器、稳定器和动力源。

当然,此次疫情也引发了很多思考。经此一疫,我认为未来我们要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强调:“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多次强调;去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作出了决定。此次疫情防控,更加彰显了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眼光和历史担当,以及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深远意义。

疫情终将过去,放眼全球、着眼长远,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理应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只有认真总结经验,深刻汲取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着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城市治理体系、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等,充分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才能真正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中赢得主动、取得胜利。

“稳就业就是稳民生,前提是稳住企业”

记者:疫情背景下,要稳住中国经济,我们先要稳住什么?

刘家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度提到了“六保”,“保居民就业”排在第一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9万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与上月持平。3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4.8小时,比上月增加4.6小时。2月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2251万人。从中可知,全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

稳就业,最重要的是稳企业。从政策层面看,疫情一发生,一系列稳定企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而要让企业真正渡过难关,就需要把这些很有针对性的政策落实到位。比如,四川省政府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13条措施出台后,四川省人社部门积极会同财政、税务等部门先后出台应对疫情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人社10条”“就业9条”等政策措施,打出社保减免、稳岗返还、就业奖补、人力资源要素保障、技能培训等援企“组合拳”,切实为中小企业纾危解困。

其次,我们需要针对特殊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精准帮助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劳动力、贫困人口等人群实现就业。同时,这次抗疫期间涌现出了很多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在抗疫期间舍小家为大家,未来国家在用人时,是否也可以把这些危难时刻顶得住、人品能力俱佳的人放在优先位置上考虑?现在我们要做好这些志愿者的服务记录工作,以便未来他们在就业时,能够让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这一特殊人群,并且给予特殊的关怀。

再次,要鼓励地方加快推进已确定的大的基础设施和扶贫项目,包括新基建项目的开工建设,彰显制度优势,避免出现大规模集中性的失业风险。

最后,要继续优化一些政策:比如针对有特殊困难且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政府要出台政策精准帮扶;出台倡导、支持灵活就业和用工灵活性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反病毒歧视和反地域歧视的相关政策;在抗疫同时夯实“三农”基础;一些就业帮扶的政策还可以延续等。

在具体工作层面上,我认为,有关部门要利用现有工作条件,提供精准到位的服务,为劳动力供需双方牵线搭桥;要稳定制造业企业的产业链。抗疫期间,我们在保障物流畅通方面有一些好做法,比如健康码实现了区域间的互认,这对劳动力跨区域就业、物流畅通而言至关重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物流被打通了,在稳住防疫大局的同时也给区域经济社会有序运行创造了方便,更为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创造了条件;金融机构要利用降息、缓息等举措持续维护企业资金链和现金流;企业自身也要勇于化危为机、勇于刀刃向内、提升现代企业治理能力,企业家要对企业、事业、股东、群众负责,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更要维护自身信用安全,尊重契约精神和市场规则。

“疫情让不少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谈就业,不能不谈农民工外出务工。但抗疫情背景下很多农民工出不去,无法返回就业岗位。对于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刘家强:目前农民工总量达到2.9亿人,其中外出务工1.7亿人,其中跨省流动7500万人。农民工多数是生产服务一线普通员工,灵活就业人员较多,受疫情等现代社会风险的冲击更为直接。今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考虑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就业转型,一方面要持续深入推进农民工就业“春风行动”,认真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措施。比如四川省通过加强省内企业用工24小时调度,针对性开展系列专业培训,积极开发城乡社区消毒保洁、防疫宣传等临时公益性岗位,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另一方面,建议鼓励农民工就近创业就业。疫情促使大家思考了两三个月,很多农民工也在反思甚至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在就业选择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留在家乡,既可以照顾亲人,也可以创业就业,而且一人创业还可以带动更多人的就业。现在社会资本还可以进入农村,推动流转一部分土地,农民工可以回乡搞现代农业,带动当地发展。在脱贫攻坚中,这部分乡村能人也很有带头作用,他们见过世面,也有一技之长,更会利用移动终端和物流,变身“电商高手”“直播达人”,解决农产品产销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而言,也是好事。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疫情 经济 农民 民工 治理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