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画界画界

为美竭诚奉献 为美自甘苦行

—清华大学纪念吴冠中百年诞辰侧记

2020年04月24日 14:57 | 作者:李家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2019年是吴冠中诞辰100周年,这一年来,各大机构纷纷推出纪念展览与学术活动。2019年11月1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清华大学、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以“美育人生”为主题的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开幕式和国际学术报告会暨吴冠中百年诞辰纪念在清华大学博物馆和美术学院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以此形式表达对艺术家吴冠中的怀念。


春-酣-96x181cm-2006年-吴冠中-清华大学藏

春 酣  96x181cm-2006年 / 吴冠中 清华大学藏


与吴冠中“相聚”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从小聪慧好学,1934年考入浙江大学工业学校机电科。1935年,学校军训时巧遇正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的朱德群,第一次接触了丰富多彩的绘画艺术,当即弃理从艺,1936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1946年考上公费赴法国留学。1950年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和北京艺术学院。吴冠中一生从事美育事业,在中西绘画之路上攀登,从未放弃。2010年去世,家属尊重他的遗愿,不留骨灰,不设墓地。而吴冠中的作品大部分都已捐赠。吴冠中曾说:“想念我,就去看我的画吧。”

这次在清华大学博物馆举办的《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是对吴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与吴先生最好的相聚。展览作品由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提供,分“风筝不断线”“形式是画家的生命线”和“风格是背影”三个板块,除了吴冠中各个阶段的111幅作品外,展览还呈现出相关的文献、图片、手稿和画具等。其中,吴冠中长子吴可雨2019年7月向清华大学捐赠的吴冠中画作66件中的部分画作,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每一版块都在吴冠中的话语引导下铺陈开来,采用图文交互叙事的方式,完整呈现吴冠中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

开幕式上,吴冠中的三子吴乙丁再次向清华大学捐赠28件物品,其中包括手稿、画具以及2件作品。作品一为吴冠中夫人朱碧琴的肖像《灯下人》(油画),二为吴冠中未完成的绝笔(彩墨画)。吴乙丁在开幕式上动情地说:“清华大学是父亲和母亲50年代共同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那时我们全家五口人就住在现已是遗址的北院,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后来我的儿子也毕业于清华大学,特别是父亲晚年随着院校调整又回归清华大学,可以说我们一家和清华既有情又有缘,因此,我谢绝了其他机构的收藏愿望,将母亲的肖像捐献给清华,我觉得是叶落归根吧!另一幅彩墨画不是父亲亲手给我的,是他住院前留在画室还没有来得及签名、盖章和托裱,当然也没有题目,那是他最后一次住院,也是最长一次住院,整整住了85天,而他再也没能回到家中,回到他的画室。这一幅作品可以说是绝笔。”

此次展出的作品不论是油画还是彩墨,从媒材技法、绘画语言和创作观念都印证了吴冠中的一句话:“我永远往返于东西之间,回到东方是归来,再回到西方又是归去,归去来兮”。他是以“东方的韵”融汇和消化“西方的形与色”来寻求艺术的现代性。


春-雪(布面油画)30x59cm-1996年-吴冠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春 雪(布面油画)30x59cm-1996年 / 吴冠中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风筝不断线

吴冠中一直高举着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旗帜,他的作品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都是中西结合、雅俗共赏的。他曾说过,“因为中国民众对抽象美的认知不够,有很多观众需要看到一些形象才能联想到艺术的内容,所以我在创作的过程当中都有留一些形象”。他把这些称之为“风筝不断线”。

20世纪60年代,吴冠中下放劳动在河北李村,住在农民家里,一有空隙便悄悄画画。每当画了新画就拿出屋来,首先让房东的大娘大嫂们看,如果她们看了以后,谦逊地说:“我没有文化,看不懂。”吴冠中就感到很不是滋味。有时候她们赞扬画了,吴冠中心里仍然不舒服,因为他知道画画得很糟,不能只以像来欺蒙这些老实人。有几张画,如果她们反应强烈起来,这多美!吴冠中就很欣慰,他知道作品已经触动到他们。吴冠中说,“我每做完画立刻想到两个观众,一个是乡亲,一个是巴黎的同行老友,我尽力要使他们都满意。作品须专家鼓掌,群众点头。”

吴冠中把风筝比喻成作品,而放风筝的线则是指千里姻缘一线牵之线,线的另一端联系的是启发作品灵感的母体,亦即人民大众的情意。所以他的作品中总是有根线,虽然有的更长更细更隐蔽,但始终没有断,总是被他遥控着。他说:“世界这么大,寰宇觅知音,凭借什么?就是凭爱美之心、心心相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遥控。”这根线也是贯穿他艺术的生命线。

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秘书长兼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卢新华说:“吴冠中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在现当代艺术界独树一帜,影响了一个时代,他的绘画作品以中国艺术的诗意精神为灵魂,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精华,无论是具象、抽象、写意,他都‘风等不断线’,以生命的体悟去关照自然万物的诗意,他抓住中国绘画黑与白的空间诗性,不拘一格地表现画面的诗意之境,把形式语言推向极致,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笔墨的陈规,创建了中国现代绘面的视觉新图式。”


印尼宅院(布面油画)100x65.5cm-1993年-吴冠中-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印尼宅院(布面油画)100x65.5cm-1993年 / 吴冠中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形式是画家的生命线

吴冠中钟情于作品的“形式美”,也把“形式美”倾注于文字。他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了《绘画的形式美》《关于抽象美》《内容决定形式?》等文章,呼吁美术界重视。他说,造型艺术的根本无非是形式美,观察发现形象形式实是画家的生命线。形式美的构成因素往往上升为作品的灵魂,块、面、点、线等等之间的节律成为绘画的根本,启示这些节律的母体被解体或隐藏了,作品进入了抽象领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他所倡导的“形式美”主要基于三个要素:第一,20世纪中期的中国,在美术发展中对“形式美”’的认知不够,必须以“形式美”来解决美术创作中的许多问题。第二,“形式美”本身具有独立的意义,它在艺术规律方面的问题不解决,艺术创作便难以提升。第三,“形式美”对于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所以,“形式美”并不是空洞的“花瓶”,其不论是从文化史、艺术史,还是从绘画本身,都意义重大。

吴冠中创作的《春酣》《春雪》《红墙》《眠》《直节如竹》《再绘高昌(高昌遗址之二)》《童年》等作品,无论国画油画,都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形成了一种创造性的机制,通过视觉层面的图像转化,再创造出符合画面美的要求的形式感的抽象语言。他的油画持续推进民族的意蕴,写意无处不在。而水墨画则在墨彩中挥洒,嗅到的是西方形式的构成密码。吴冠中一直以现代绘画的实验性促进中国画的变革。

吴冠中在绘画上不仅强调“形式美”,还要通过“形式美”来表达人性和生活中的真善美。他关于形式美和抽象美的重要论述,是想通过对美的发现、感知与追求,形成创新。因此,“形式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也是他的作品耐人寻味的原因。


拉萨龙王潭(木板油画)46x61cm-1961年-吴冠中-中国美术馆

拉萨龙王潭(木板油画)46x61cm-1961年 / 吴冠中 中国美术馆藏


风格是背影

吴冠中说:“风格是自己的背影,自己看不见”

在20世纪中国艺术进程中,吴冠中的“油画本土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卓著成就已经烙印为吴冠中风格。或许他在古今技法中的任意而为,水墨、油画里的随心所欲时看不见的背影,现在却为我们长久以来困扰中国艺术的有关“中西融合”的议题,指明了一条出路。

关于东西艺术的区别,吴冠中曾说:“愈往高处走,东西方艺术的本质愈显得一致,油彩或墨彩工具之异不是中西艺术的关键”“中西艺术的目的都是谋求艺术的创新和情感的表达”。在报告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谈到,“往高处走”是一种至上的追求,只有站在文化的高度,才有高屋建瓴的文化识度,既敢于肯定西方现代艺术在西方现代文明发展中的价值,也充分看重中国艺术具有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在文化心理上,不被西方现代文化的强势所压倒。

范迪安认为,在吴冠中眼里,中西文化的碰撞是时代赋予中国艺术家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个机遇迎头而上,只会更加凸显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本色。这是一种大国文化的精神风范和胸怀。正是这种内在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心态,支撑了他毕生的探索。


故乡清晨(木板油画)60.4x45cm-1960年-吴冠中-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故乡清晨(木板油画)60.4x45cm-1960年 / 吴冠中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吴冠中穿梭在油画和水墨之间,他的艺术在这两个体系之间构架了桥梁。值得注意的是,他也在创作中呈现这两个不同美学体系所带来的差异,并且让差异的对比成为他的艺术表达中极具变革性的部分。他的作品因此往往包含着‘混杂’的视觉特征。的确,他也评价自己的艺术为‘混血儿’。更可贵的是,吴冠中在艺术创作中一贯坚持的自主性。他将自己的艺术牢牢地扎根于所处的本土情境之中,针对本土文化所关注的问题和内在动力做出真实诚恳的回应。他对艺术自主性的坚定承诺引领他应对各种逆境和挑战,得以实现独立于主流或权威范式之外的个人艺术表达,这成就了吴冠中艺术中最有价值和最持久的‘现代’特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长陈维德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说:“吴冠中的作品成功地在东西方艺术和观众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为不同审美眼光的观众提供了读解作品、认知美感的途径。又以一个东方人所特有的睿智和创造向世人展示出鲜明的吴氏风格,一种能够获得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认同,并且均能从中释解出各自的文化密码及其特色的钥匙,这无疑是对世界文化艺术和人类文明的一种贡献”。


直节如竹-76.5x69cm-1993年-吴冠中-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直节如竹 76.5x69cm-1993年 / 吴冠中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让大家风范在校园永驻

“美育人生—国际学术报告会暨吴冠中百年诞辰纪念”邀请了中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文与科学领域美育的重要意义,回顾了吴冠中为美执着探索、为美竭诚奉献、为美自甘苦行的一生。

吴冠中1936年进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杭州国立艺专的前身是蔡元培先生于1928年创建的国立艺术院,国立艺术院践行蔡元培先生的两个理想:第一,以美育代宗教,推行社会美育。第二,兼容并蓄,研究学术,培养一流的艺术人才。这最初的启蒙让吴冠中将美育视为奉献一生的事业。他曾在1999年的《美育的苏醒》一文中,提倡因材施教的美术教育,提倡向大众宣传美,使欣赏美成为一种社会倾向。他用艺术实践和绘画语言来倡导美育和推进美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在展览引言中说,鲁迅、梵高、石涛是他终生所爱,鲁迅赋予他推翻成见、文化救国、美育立国的担当;梵高点燃了他为艺术舍得身家性命的激情狂澜;石涛开启了他“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艺术智慧,和“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眼界和胆量。吴冠中力避学生成为美盲,他曾说:“育美远比教画技重要。”“溯起源,我们从童年时代便遗忘了美育教学,蔡元培的呼吁今天才引起国人的重视。”“美育、智育相辅而行,互动互补,方成大德大业。”吴冠中一生痴迷美、追寻美、创造美,提出“美术立国之本在于美”,把“美”奉为至高无上的信仰和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这是他和老一辈艺术家几代人“艺术救国强国”的理想和担当。

艺术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陶冶情操、纯洁心灵、提升境界。在报告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德以养美,美可张德。美育可潜移默化地沟通情感与理性,从而促使人格完善、实现各族人民和谐发展。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新时代的美育应当是超越空间的。


红-墙(木板油画)39x59.2cm-2003年-吴冠中-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红 墙(木板油画)39x59.2cm-2003年 / 吴冠中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表示:“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于大学而言,大师的意义在于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学术造诣,更在于其影响人类心灵的高洁品行。教师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水平,而大师则代表了一所学校的高度。在延续卓越和传承精神的过程中,一所好的大学一定会竭尽所能地让大师的风范在校园永驻。只有如此,大学才能够坚定长久地发展进步,大学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高地。”他认为,美育在培养健全人格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要在引导学生向美而行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如何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进而培育学生美的情怀、塑造美的心灵,涵养人生品味。面向未来,我们将传承吴冠中先生的大爱之心和大美之艺,继续推动艺术学科和美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争取早日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设成为世界艺术教育重镇。

为使大学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阵地,培养年轻学子以艺术与科学的创新精神探索未知的新天地,清华大学将在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2020年5月3日)结束后,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设“吴冠中艺术馆”,让吴冠中的艺术精神永驻校园。


  特别声明:图片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对非法转载者,本编辑部保留采用法律手段追究的权利。

编辑:画界

关键词:吴冠 冠中 艺术 作品 清华大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