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画界画界

魏晋风流 超然隽逸

— 从《兰亭图》看傅抱石的文心艺境

2020年05月07日 17:31 | 作者:杜志东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傅抱石(1904-1965)的山水画笔意奔放,气魄雄健,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相较而言,其人物画成就似乎一直被遮蔽,但事实上傅抱石的人物画成就同样卓著,并不在山水画之下,且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傅抱石的人物画多取材古典,从传统审美视角入手,主要表现历史事件,文学典故和高人逸士。他说:“我搜罗题材的方法和主要来源有数种,一种是美术史或画史上最重要的史料,如《云台山图卷》;一种是古人(多为书画家)最堪吟味或甚可纪念的故事或行为……题材虽旧,我则出之以较新的画面。”中国美术馆所收藏的傅抱石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陶赠词》(1944)、《芭蕉美人》(年代不详)、《九歌图》(1954)、《雪舟上人像》(1956)和《兰亭图》(1956)等人物画作品均属此范畴。

兰亭图(纸本水墨设色)60.8x100.2cm-1956年傅抱石

兰亭图(纸本水墨设色)60.8x100.2cm 1956年/傅抱石

“兰亭修禊”说的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之初,书法名家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雅集于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的历史故事。会上王羲之乘着酒意,当场挥毫为众人诗赋作序,抒写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怀,留下了千古名作《兰亭集序》。傅抱石《兰亭图》即依此序而创作,再现了兰亭雅集流觞赋诗的盛况。作品中人物、景物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节奏、韵律拿捏到位。作者借鉴传统中国画的构图方式来描绘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这一宏大场面,空间宽阔、内容丰富,将五十余位主仆人物与场景合理巧妙地统一在画面中,堪称人物与山水互为映衬的经典之作。画中苍松扶疏,青竹婆娑,石桥横溪,兰亭隐于画面右上一隅,茂林修竹中,数十位文人雅士分列曲水两岸,水中红觞点点,高士们三五成群,或游憩溪边,或赋诗作对,亦或觥筹交错,恣意纵欢,“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作品中树木用笔潇洒,用墨酣畅,收放自如,浓淡、干湿之间尽显松篁的秀拔之姿;用色上,此作设色明丽,人物着装五彩缤纷,浓却不失雅致,水墨、石绿、赭色的渲染层次丰富,令山阴兰亭气势爽朗、水秀山明的暮春佳景跃然于纸上。傅抱石的人物画受顾恺之、陈老莲等人的影响,直接继承了传统人物画的骨法造型,此作中人物用线疏朗流畅、精炼细致,人物造型高古,各具情态,将高士们超凡脱俗、放浪形骸的气韵神采表现得恰到好处,颇具传神之妙。

九歌图-云中君-36.2x48cm-1954年-傅抱石1

九歌图-云中君  36.2x48cm 1954年 / 傅抱石

1939年4月,因日军侵华,傅抱石入蜀寓居重庆金刚坡,金刚坡的八年是傅抱石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其个人风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傅抱石精于治史,对东晋至六朝及明末清初历史尤为热衷,正是基于对历史的喜爱和深入研究,他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历史人物画,这些作品不仅在表象上接近历史,在画面人物精神气质和意态神韵上也具有古意。傅抱石自言:“我比较富于史的癖嗜,通史固喜欢读,于我所学无关的专史我也喜欢读。我对于美术史画史的研究,总不感觉疲倦,也许是这癖的作用。……处理这类题材,为了有时代性,重心多在人物,当我决定采取某项题材时,首先应该参考的便是画中主要人物的个性,以及布景、服装、道具等等。这些在今天中国还没有专门的资料,我只有钻着各种有关的书本,最费时间,就是这一阶段。”像陶渊明、屈原、二湘、石涛等东晋至六朝及明末清初的历史人物,傅抱石都画过多次,“兰亭雅集”更是他喜欢反复表现的主题,构图或横或纵,形制尺幅不一。现有可考的傅抱石创作的关于“兰亭雅集”题材最早的作品应是其1942年在重庆举办的“傅抱石教授国画展览会”(即“壬午画展”)中展出的一件《兰亭图》。在《傅抱石年谱》(叶宗镐著)中也记录过一件他在1945年创作过的《兰亭修禊图》;2007年在北京永乐秋季拍卖会上曾高价拍出过一件同样创作于1945年的《兰亭修禊图》;此外在《傅抱石的世界》(叶宗镐编著)、《傅抱石全集》(陈履生主编)中都曾收录过被认为是傅抱石创作的几件《兰亭图》。值得一提的是,《傅抱石的世界》中创作于1957年的《兰亭图》在人物、场景、构图乃至诸多细节上与本文所述《兰亭图》几乎接近。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诗意的一次雅集,“兰亭修禊”是历朝历代画家所青睐的题材。“譬如《兰亭图》,是唐以来人物画家的拿手戏,北宋的李公麟、刘松年乃至明季的仇英,都精擅此题。据各种考证,参加兰亭集会的人物,有画四十二个的,有画二十七个的,这因为王羲之当时没有记下到会者的姓名,所以那位是谁,究有多少,无法确定。我是大约想,画三十三个人,曲水两旁,列坐大半。关于服装和道具,我是参考刘松年。就全画看来,从第一天开始,到第六天完成,都未尝一刻忘记过这画应该浸在“暮春”空气里,我把兰亭远置茂林之内,‘惠风’虽不敢说画到了‘和畅’,然一种煦和的天气,或不难领略的。”尽管壬午画展中的《兰亭图》已散佚,但通过傅抱石所写的此段文字仍可推测他1956年创作《兰亭图》时的构思应与1942年创作《兰亭图》时的想法是一致且连贯的,而且可以看出,对于这个传统画题,傅抱石是经过特别研究与思考的,如人物关系的设置与呼应,画面的整体平衡以及具体的人物长相等,他以精巧的构思赋予了兰亭雅集以新的意境。

九歌图-湘夫人-36.2x48cm-1954年-傅抱石

九歌图 湘夫人 36.2x48cm 1954年/ 傅抱石

傅抱石的山水画自入蜀后逐渐形成风格,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山水写生和主席诗意画的创作而推陈出新,达到了艺术顶峰,但他在各时期创作的人物画却没有显现出风格上的阶段性变化,始终沉浸在浓厚的文人情怀中,不仅在题材和构思上重复,在人物情态及作品内在气韵上也均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这似乎正是傅抱石艺术生涯两面性的一种体现,一方面傅抱石讲求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要积极地“深入生活”;另一方面又追求文人品格和情操,通过精研古代人物画,以文人视角抒写其个人价值观和精神取向。那些性格清雅、古意盎然的人物所透溢出的超然隽逸的精神气质与傅抱石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兰亭图》既体现了他个人的学养所好,也寄托了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自己所仰慕的理想人格的推崇以及对传统文人生活的美好想象,这种价值在新中国的时代语境下也就显得更为独特。

(作者供职于中国美术馆藏品征集部)

注:文中所引傅抱石语均出自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叶宗镐编《傅抱石美术文集》,2003年。


责任编辑:张月霞


编辑:画界

关键词:傅抱 抱石 人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