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如何保住市场主体? 肖钢委员“妙计”有三!
抗疫情,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任务艰巨繁重。为此中央提出了做好“六稳”、落实“六保”的部署。
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表示,“六保”相互关联、协同发挥作用,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牵住保市场主体这个“牛鼻子”,既要释放消费需求,更要狠抓政策落实,把握政策出台的时机与力度。
救企业,释放被压抑的“买买买”
背景: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0%,比上季下降6.0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3.0%,比上季上升7.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25.0%,比上季下降1.3个百分点。
记者:我们常说,信心比黄金更贵。结合上述数据,在您看来,当前落实保市场主体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肖钢:我认为,重点应放在释放消费需求上。当前,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突出矛盾,就是受疫情影响,人们减少了往常的消费,反映到一季度的金融数据上,就是居民储蓄大量增加。同时,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主要是服务业经营者收入下降,居民消费锐减的程度远远大于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的程度,随着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的推进,这部分被疫情压抑的消费需求会逐步释放出来,形成消费回补,可以提高服务业市场主体的营业收入。因此我建议:首先,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同时,尽快推动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提高居民消费便利度;其次,进一步加大对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市场主体阶段性的“减、免、缓”政策,以解企业燃眉之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小微企业实施多渠道、多形式的稳岗返岗补贴;再次,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最后,扩大政府公共消费,调整公共消费结构。据统计,2018年我国经济最终消费支出中,政府消费15.2万亿元,占27.5%,但很大部分没有用于购买市场提供的服务。因此,在扩大公共消费总量的同时,更多地直接购买市场服务,可以有效扩大全社会消费需求。
在分析当前我国就业压力时,还应当看到我国劳动力市场独特的韧性。
一是大量农民工的存在。当经济发生困难时,他们可以返乡,有土地、有房屋,农业农村成为最大的稳定器和蓄水池。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这次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冲击,都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我国居民储蓄率很高,人们预防性储蓄偏好由来已久,有利于缓解阶段性困难。
三是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血缘亲情、亲朋好友、熟人圈子在互助纾困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当务之急,是以超常规的办法和更多有针对性的举措,扩大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能。
抓落实,关注企业政策获得感
背景:党中央号召复工复产以来,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出台政策,为企业减重赋能。目前出台的政策共涉及8个方面,累计90项措施,涵盖了税收、社保、贷款、生产要素价格等多个领域。
记者:抗疫扶持企业的政策,都具有靶向性。但考虑到疫情尚未到全面结束之时,企业因疫情导致的发展困境或无法在短期内消散,由此而承受的生存压力或尚未见底。此时此刻,要保住市场主体,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肖钢:我们要狠抓政策落实。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近几年新增市场主体的“大头”,也是承载大量就业的主体。据网商银行数据,该行累计贷款客户已超2600万户,累计发放贷款额超过4.2万亿元,其中员工在10人以下的经营者占77%,从未得到过银行贷款的占80%,40岁以下的客户占90%。由此可见,大量的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广泛分布于餐饮、住宿、旅游、娱乐等生活服务业,在这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最重,而且他们往往处于经济循环的末梢,很多政策可能“远水不解近渴”,政策传导存在“最后一公里”,一些扶持政策要落实到位,客观上还有不少难处和堵点。比如,在供应链融资上,他们离核心企业最远,难以被惠及。在“银税互动”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中,他们的纳税信用评级没有或者不高,难以进入门槛。在中央银行安排的专项再贷款中,主要专项支持300万户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以亿计的市场主体难以享受。专门从事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的互联网银行仍面临资本不足、资金来源受阻的窘境。特别是在微小企业就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以“斜杠”青年群体(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大多属于灵活就业,在社保缴纳、工伤保障等方面与正规就业管理差别较大,如何维护他们的权益,仍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
这些情况都说明,要切实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还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据互联网金融协会对2.5万家微小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约三成企业表示已享受到政策优惠,七成企业表示尚未享受,缺乏实际获得感。
稳措施,不要一次把子弹打光
背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以来,一系列防疫措施在控制疫情的同时抑制了经济增长,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疫情下,靠频繁降息、“放水”等货币政策已经难以尽快奏效,财政政策或应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截至目前,多国为抗疫,争相祭出真金白银和应急措施。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应如何把握政策时机与力度?
肖钢:在应对疫情冲击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疫情发生是对经济的外生冲击,经济活动基本陷入“停摆”导致需求锐减,供应链中断,进而造成生产经营者收入断崖式下降,现金流紧张,因此,必须对相关市场主体和贫困人口进行纾困和救助,这就需要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主导作用,扩大财政性支出。在这方面,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直接、更为迅速,也更为有效。
考虑到全球疫情流行对经济的影响是分阶段的,而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对经济的救援、纾困和复兴的政策措施在不同阶段也会体现出不同的重点和特征。政策的推出也必须是分阶段的,政策力度也需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加以调整。
针对这场百年大疫的冲击,我们要做好较长时期应对的准备,很难预估一次性措施就可以解决问题,也不必一次性把子弹打光。从各国历史上应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政策实践看,应急措施都是逐步推出的,随着实践发展变化而逐步得到完善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救助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是天然契合在一起的。政策的有效性离不开改革措施,改革的深化需要政策的配套。
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主导作用,既要重视增量,更要重视存量。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提高财政赤字率,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都是十分重要的增量政策。同时,我国公共部门储蓄率很高,中央财政在中央银行有存款,财政性机关团体在商业银行存款余额达30万亿元。从国家资产负债表上看,国有企业净资产达59万亿,行政事业性国有净资产达24万亿元,国有金融企业净资产达17万亿元,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巨大财富,如何通过创新政策工具,设计制度安排来用好盘活这些资源,应当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由来已久的世界性难题,在这次全球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又再次凸显出来。问题的本质在于市场存在失灵,因此,从各国破解这一难题的实践看,充分运用公共政策是一个共同的特征。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困难,取得很大成效。为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建议结合这次疫情应对,设立政策性专门机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政策 疫情 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