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考古新发现“云”揭秘

2020年05月14日 11:42  |  作者:付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出土铜礼器组合照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出土铜礼器组合照

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日前在北京揭晓。与以往不同的是,受疫情影响,此次终评会以网络会议形式召开,并在全网直播,入围终评的20个项目最终进行“云”演示。评委会通过评议和投票,选出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入选。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1995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开始持续在秦岭地区进行相关考古调查、发掘、研究。由于秦岭是中国南北自然与人文地理过渡地带、分界线,对于研究中国古人类演化和旧石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南寨村附近发现的疥疙洞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的、保留了距今10万—1.5万年间人类化石和丰富文化遗存的洞穴遗址。不仅出土了距今3万年左右的现代人化石,而且还发现大量用小石片制成的工具。

这些发现,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学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

从1976年的曾侯乙墓发掘开始,一系列考古发现逐渐恢复着一个存在时间不短、却被历史“遗忘”的小国历史。在史书中,周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是随国,而在湖北随州发现的都是曾侯墓地。此前,曾、随是同一国、还是两个国,在学界一直有争议。

位于湖北省随州市东城办事处文峰社区的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填补了春秋中期曾侯史料的空白,为研究春秋诸侯墓葬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此次发掘的169号墓是曾侯宝的夫人芈加之墓。墓中出土的铜缶上有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这清楚地表明:楚王将自己的女儿芈加嫁至“随国”;而芈加又是曾侯夫人,所以可说明曾随是一家,再一次印证了曾侯與墓铭文的记载,解决了学术界“曾随之谜”的争论。

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

位于新疆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的石城子遗址,是迄今为止新疆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年代准确可靠、形制基本完整、保存状况完好、文化特征鲜明的汉代古遗址。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统辖西域地区军政事务,标志着西域归入中国版图。参照文献记载,基本确定石城子遗址即为东汉耿恭驻守的“疏勒城”旧址。

石城子遗址是汉代中原王朝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的历史见证,其考古成果对于阐释西域自汉代开始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交融、息息相通的历史史实,对于推进“一带一路”核心区历史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

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的小南山遗址,发现了早至17000年前、晚至西汉的5种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

近几年,在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玉器120余件,加上以往发现的,总数超过200件。种类包括玉玦、环、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构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组合。这些玉器上多见砂绳切割技术留下的弯曲条形痕迹,此为目前世界最早的发现,比中美洲同类技术早6000多年。砂绳切割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

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

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的泉沟墓地,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唐吐蕃时期壁画墓。尤其重要的是,墓葬内设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没有发现过类似的先例。暗格内发现了一只保存完好的鎏金王冠,既有冕旒,又刻有双龙,这都显示墓主人很可能与唐吐蕃时期当地的王室有密切关系,曾经拥有极高的地位,推测为唐吐蕃王室成员。

壁画墓在汉文化区非常流行,但在青藏高原极为罕见。泉沟墓地绘画技法具有浓郁的唐风影响,图像内容又兼具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

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的石峁遗址,以“皇城台”为中心,城内面积逾400万平方米,是中国北方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和区域政体中心。

连续9年的系统考古工作表明,作为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或已具备了早期“宫城”性质,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早期宫城建筑,展现了黄土高原上一处神秘王国都邑的辉煌。

在皇城台遗迹发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石雕,刻有人物、神像、神兽之类图案,并发现了藏玉于石、杀戮祭祀等特殊迹象,以及石雕、陶鹰、卜骨、陶瓦、口簧、玉器等珍贵文物,彰显石峁城址在中国北方地区社会复杂化过程中具有的区域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的双重角色。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大连乡大朱庄村西南的平粮台城址反映多元文化影响的高等级遗物,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

经过6年的考古发掘,目前可以确认该城址为正方形,城门对称分布,这无疑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源头,在城市发展史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价值。

同时,布局、完备的排水系统也被发掘并复原,这些年代最早、最为完备的陶水管排水系统也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绝佳材料。而经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双轮车辙距今至少4200年,将我国用车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

广东“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的“南海I号”沉船发掘,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下考古的奇迹。其于2007年以空前的整体打捞方式出水,移入专门为之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进行室内考古发掘。

“南海I号”地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其发现及打捞发掘工作前后历经近30年,是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缩影。

特别是“南海I号”上大量的贸易瓷器,是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外销瓷器,而不同文化的审美、器型、工艺等也对中国瓷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铁器、铜器、丝绸等手工艺制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业已成为输出的主要货物;大量金、银、铜币的出现,显示出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涉及海外贸易体系当中,再现了南宋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

位于山西省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的西吴壁遗址,具有中心聚落的性质。发掘出土的种类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共同构成了冶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为进一步复原早期冶铜工业的技术、生产方式、生产场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该遗址的冶铜业主要是为产业终端———铸造业输送原料,而下游产业所生产的铜礼器和兵器等国之重器,应主要集中在国都及附近。该遗址的发掘,首次在中原地区揭示出已知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专业化水平最高的夏商冶铜遗址,弥补了从铜矿开采到集中铸造之间所缺失的冶炼环节,填补了中国冶金考古的重要空白。

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

位于敦煌市东南三危山后山的旱峡玉矿遗址,由防御区、采矿区、选料区等组成。经考古发现得知,此玉矿使用近2000年,最早为距今4000—3700年,最晚至西汉早期。

科学检测分析显示,山西下靳遗址墓地中的玉器玉料来自于旱峡玉矿,而徐州狮子山汉墓中的玉器,部分玉料也出自同在河西走廊的径保尔草场玉矿。

一系列的证据表明,甘肃地区透闪石玉料很早就进入甘肃以东及周边区域,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编辑:杨岚

关键词:遗址 考古 中国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