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总书记面对面

2020年05月24日 19:49| 作者:吕巍 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5月23日上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联组会上,王一鸣、刘旗、刘永好、胡晓炼、杨成长5位委员,围绕发挥新就业形态积极作用、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发展优势、民营企业化危为机、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以新视角制定“十四五”规划等作了发言。现将发言摘编如下:

王一鸣委员:

充分发挥新就业形态对“保就业”的积极作用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餐饮、交通、住宿等服务业一度大面积停运,取而代之的线上零售、线上教育、视频会议、远程办公等,不仅保障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使得疫情肆虐期间有了“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摆渡人”。

疫情凸显了新就业形态对“稳就业”的重要作用。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新就业形态可以为受疫情影响的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灵活就业和增收机会,是“保就业”的“蓄水池”,保民生的“稳定器”。

充分发挥新就业形态“保就业”的积极作用,迫切要求针对其面临的劳动法律制度不匹配、就业支持政策不对接、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全覆盖等问题,加快调整和完善现有政策。一是明确新型灵活就业劳动关系及权利义务,鼓励发展灵活和兼职就业形态,增加劳动者收入。二是将就业支持政策如稳岗补贴、培训补贴等延伸覆盖到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三是加快研究制定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障类别和保障标准,各平台以不低于最低强制标准为从业人员提供保障。四是允许外来灵活就业人员在工作地参加社保,并适当降低个人缴费比例,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刘旗委员:

让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发展优势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因为决战脱贫的“功夫”已经做到了前面,虽然今年农业农村也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整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但如何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乡村振兴,防止返贫,还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因此建议:

一、 推动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提升。建议持续加大贫困地区以交通、水利、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吸引城市资本下乡和乡村能人返乡。

二、 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建议在保护好自然生态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做到“以文润村”“留根留魂”,记住乡愁引人留人。

三、 推动发展模式转型提升。建议转变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强化底线和红线意识,通过“志智双扶”,在保护优先的原则上支持一村一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

四、 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壮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乡村人才队伍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建议党中央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巩固和提升。

刘永好委员:

民营企业要化危为机乘势而上

去年以来,民营企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最突出的就是民间投资增速和就业形势有所下滑。作为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我在疫情期间组织开展了自主调研,收到近7000份调查问卷,大家反映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着“三难”:产销难、投资难、政策兑现难。

为此,提三点建议:

一、 发放就业专券,稳住就业底盘。建议发放500—1000亿促进就业专项券,主要针对企业绝对新增就业,一个岗位发放1万元就业券,可用于冲抵员工社保,不分所有制一视同仁。这样既可增加就业岗位又可促进投资,还能拉动消费,比单纯发消费券更有效。

二、 加大三农投资,夯实民生之本。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农村,重点支持规模化、现代化、环保型养殖项目,以及饲料、屠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食品深加工等产业链建设。引导各地政府打造一批数字乡村和数字农业示范项目,将涉农信息资源在脱敏后向民间资本开放共享。对龙头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农牧产业给予规划、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

三、 放宽民资限制,强化改革力度。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取消金融机构民企单一股东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在深化国企改革方面,在一般竞争性领域,鼓励民企控股,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和战略新兴产业,放宽民资准入,打破隐性壁垒。

胡晓炼委员:

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应对当前经济金融面临的严峻挑战,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金融业既要担起政治责任,又要增强服务能力。在经营理念上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己任,实施好中央出台的“六稳”、“六保”、支持中小微企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服务手段上充分利用我国在大数据、互联网方面的优势,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和科技运用,炼就服务实体经济的真功夫;在做强做优做大上,助力更多中国企业登上技术领先、品牌卓越、产品一流的世界舞台。

第二,增强多方协同效应,打好政策组合拳。货币政策要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保主体、优结构、讲效益、防空转;金融监管政策要助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金融机构发挥作用保留适度的空间;考核评估标准要适应新形势,体现引导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共克时艰的导向。

第三,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强化逆周期调节作用。要把执行国家意志和遵循市场原则统筹起来,把承担国家使命和积极主动作为统筹起来,把国际通行实践与创新开拓、与时俱进结合起来,把让利于实体经济与保本微利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建议为政策性金融立法,走出中国特色的政策性金融改革发展道路,引领政策性金融良好国际实践。

第四,保持定力,坚定推进金融改革开放。要在扩大开放中彰显大国自信与大国担当;要在风险防范中坚持以发展化解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以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为着力点,把金融机构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转化为高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领和效能。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开放,让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制度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实现金融与经济同强共稳齐兴。

杨成长委员:

制定“十四五”规划需要新视角

我们

就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我提四点建议:

第一,坚持从问题出发,着力解决“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和问题。

企业资产规模“虚胖”,导致总资产收益率持续下降;投资收益率又是引导企业投资的“指挥棒”,投资收益率过低导致制造业投资相对低迷;高科技产业占比增速缓慢,很多地方政府将政策都给了高科技产业,但增长依然依赖传统产业。

第二,坚持从企业家视角出发,让企业家能在规划中挖掘商机。

企业家是发现商机、组织要素生产并承担投资风险者,是创新的核心推动者。发展规划中的大部分内容,需要通过企业家创新和投资来实现。因此,我们要从企业家视角去制定规划和审视规划,要让企业家从规划中能挖掘巨大商机、激发投资热情。

第三,坚持从完善市场机制出发,把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改革核心。

鼓励企业家“双创”,要优良营商环境,健全要素市场,完备金融市场体系。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大幅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条件。从资本要素角度看,每个企业都有资本,都需要能流通、定价和交易的市场,因此我国资本市场服务需要下沉。

第四,坚持从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差异性出发,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政策。

要分类推进服务业的发展:传统的商贸、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四大服务业,发展关键是整合布局,提质增效;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与美国同类服务业相比,仍然有翻倍提升空间;社会服务业发展空间更大。“十四五”期间,在社会服务业中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学会用市场力量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

(本报记者 吕巍 崔吕萍 编辑整理)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