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保卫战”,怎么打?

2020年05月25日 21:28| 作者:付振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付振强)“春天来了,小鸟不见了,听不到虫鸣了,枝繁叶茂的树木被永久留存在时光的记忆里……”这段话所描述的萧条场景,源自于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

书中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谷树忠接受采访时所分享的一段“感悟”。

修建“另外的路”其实早已被提上日程。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土壤污染超标率达16.1%,受污染耕地总面积1.5亿亩,占我国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的8.3%,耕地质量受损严重。围绕“保卫土壤”、守护“舌尖安全”等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杨忠岐,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艾克拜尔·伊拉洪做客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2020全国两会特别节目《委员会客厅》,与谷树忠“云”端共话“土壤‘保卫战’”,应该怎么打?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们的温饱问题已完全解决,粮票沦为过去式,而农业的科技化早已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杨忠岐认为,不可否认,化肥在促进粮食增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一定要合理、科学、精准使用化肥。“土壤质量的守护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依靠科技的力量,才能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化学肥料使用后马上就能见效,所以老百姓都喜欢用,但长期、大量依赖性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会把肥沃的土地‘喂’得板结、酸化、盐渍化和地力衰竭。” 艾克拜尔·伊拉洪认为,解锁土壤的“健康密码”要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实现。

科学培肥须掌握土壤化学、植物营养生理等基础知识,这是研究土壤生态环境与作物之间和谐共处新型肥料的关键。艾克拜尔·伊拉洪介绍,如扩科达拉含氨基酸水溶肥、扩科达拉复合微生物肥料等就是把屠宰场废血水通过生物发酵技术进行研制的。“它不仅含氨基酸、蛋白质,而且还是液体形态,完全可根据土壤农作物来进行调配使用。”

“污染已经到了必须治理阶段。” 谷树忠坦言,土壤污染治理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有人形象比喻:大气污染治理可能三年见效,水污染治理30年见效,土壤污染治理很可能300年见效。“我们应及早共同付出艰苦努力,需多部门配合,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

“目前老百姓对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的认知较少,毕竟较多作物一年只收一次,所以想尽办法提高产量。但这会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产量都埋下隐患,提高我国老百姓对有机肥料的认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艾克拜尔·伊拉洪说。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