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今年7月前后完成

2020年05月26日 18:21| 作者:张佳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26日电(记者 张佳琪)“未来我们的空间站将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研究、空间应用技术实验任务,因此除了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我们要把科学家送到空间站上去。”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的选拔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类将继续从飞行员中选拔“航天驾驶员”,第二类将选拔飞行工程师,第三类是有效载荷专家,即科学家。选拔工作预计今年7月前后完成。

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

“科学家到了空间站就可以利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研究,并根据需要调整和完善方案。这保证了更高的产出效率,无论是成果方面、效率方面,还是进度方面。”周建平说。

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拉开了我国空间站建造的序幕。周建平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载人飞船工程”和第二步“空间实验室工程”都已完成,接下来中国载人航天将进入第三步的“建造空间站”阶段。

“我们将在明年开始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的发射任务。”周建平介绍,首先是发射核心舱,航天员将在核心舱里生活和工作更长时间,完成关键技术验证。然后将陆续发射两个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构成空间站基本型,其间还会发射神舟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运送航天员和物资,总计11次飞行任务将在两年内完成。

对比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的异同,周建平现场“科普”。从规模来看,国际空间站在轨质量400多吨,中国空间站要小很多,但中国空间站是从科学需求牵引出发,经过充分论证而确定的方案,“现阶段中国空间站的规模可以满足在空间从事科学研究项目需求。”

1998年,国际空间站发射了第一个模块。从时间上看,中国空间站的建造比国际空间站晚20多年。周建平说,中国空间站建造时间虽然晚了些,但“晚有晚的好处”:中国空间站基于现代先进技术而研制,将瞄准科学前沿,站在更高的技术和科学起点上,空间站耗费及建造方面也将达到更高水平的“经济性”。

同时,周建平透露,中国空间站工程还将有一个共轨飞行光学舱——巡天望远镜,其分辨率和哈勃望远镜的分辨率相当,但视场角比哈勃望远镜大300多倍,可以完成对大范围宇宙的巡天探测。周建平认为,它将给天文学家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天利器”,促进我们对宇宙的起源、演化,包括宜居行星问题进行探索,以期获得新的发现和认识。

2020年,中国迎来了“航天大年”。中国自主建造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球导航系统——北斗系统将全面建成;“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将发射;嫦娥五号任务准备就绪,择机实施……在未来2-3年的时间内,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将迎来高密度发射任务。

当被问及是否有压力时,周建平坦言,“干航天的永远都有压力。航天是一项技术挑战大,风险也很大的事业。”他认为,正因为挑战的不断出现,激励了航天人始终努力进取,把自己的工作做深入,做细致,做完整,来保证每一次飞行的成功。

“依靠整个团队,依靠各参加研制的单位,大家齐心协力,我们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完成我们的使命。”周建平说。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