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生态中国>要闻 要闻

新三生三生创融促进有机质农业、三生农业发展

2020年05月29日 14:58 | 来源:中国生态产业网
分享到: 

在目前“新时代”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环境下,传统的生活、生产与生态“三生共赢”理念需要按照新变化、新要求,不断再融合再提升。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老三生”的基础上,创新融合生物优选、生存赋能、生命健康“新三生”发展模式。把“新世纪”初的“三生共赢”,跨界提升到“新时代”的生物、生存、生命“三生创融”。新时代耕育发展模式的原则是遵循耕育伦理道德,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生命健康社会。

一、 “新三生”与“三生农业” 理念源于三生万物自然法则

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以其超人的智慧探讨万物起源,万物源于一,一生于道。老子《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先于天地,先于自然,道是自然法则。“一”指自然,“二”指天地。万物自然法则:万物的源头是自然天地。万物由物质构成,万物依自然法则运行。

1111

人类是从大自然进化过来的智能动物,天生带有自然情节和绿色生态基因,人类的心灵深处都不由自主的向往大自然。人类在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改变了自然天地,一方面违背了自然法则,破坏了一部分自然;也改造利用了一部分自然。在破坏和改造利用的过程中,从刀耕火种过渡到农耕的稳定和平衡,其中可持续利用的农耕土地称之为田园。

地球的早期,陆地没有土壤,只有风化岩石形成的沙砾或沙子。当草和树诞生以后,草原和森林大火的灰烬以及微生物对枯草和树的残枝落叶分解形成的腐殖质,与地球表面沙砾或沙子混合才逐渐形成土壤。因此,土壤矿物元素和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枯草和树的残枝落叶。土壤微生物将不溶于水的矿物元素分解为水溶性矿物元素,加速了土壤的演化历程。因此,当土壤有效成分特别是矿物元素和有机质流失后,我们选择枯草、树的残枝落叶、废弃树皮、植物秸秆等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制作草木腐殖质。这种草木腐殖质既有农作物需要的大量氮磷钾,又有丰富的矿物元素以利于合成足够的生物酶,还有大量的有机质。这种富含氮磷钾、矿物元素和有机质的土壤,可以让微生物有效繁殖,于是综合解决了土壤肥力(氮磷钾)、酶力(矿物元素)、有机质和微生物四大控制因素,实现了健康农业标准。有机质农业就是通过合理使用农业废弃物与秸秆还田补偿农田流失的矿物元素,重构土壤对健康的物质基础。

生物农业与有机质农业、耕育农法结合,推动微生物肥料和中医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促进化肥替代活动,生产更多的生态食材和生态原产地农产品,为人类生命健康创造饮食健康条件。

二、 耕育理念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耕育代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农耕时代进化到耕读、耕莘时代,再融合近代生态理念、现代科技后进化到目前的耕育时代。耕育的育是保育、复育、育人、疗育(愈)、化育。耕育体系在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农耕、生态、劳育,美育、伦理、徳智等教育学科,与耕育技艺、耕育康养、耕育美膳、耕育品牌共同形成耕育伦理道德与耕育文化、耕育文明大家庭。

2222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健康的科学。包含营养与健康、植物与健康、动物与健康、微生物与健康、遗传与健康、生殖与健康、生物技术与健康以及环境与健康,体现生命科学与健康的关系。

三、 耕育三生“三生创融”促进“ 三生农业”发展

“新三生”是在生活、生产与生态“老三生”的基础上,按照新时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化和要求,不断融合和提升,逐渐演变成为新时代的生物、生存、生命“新三生”。新三生不是替代,而是兼容和并举,新三生、老三生以及原三生(三生万物)共同组成了“大三生”(耕育三生)的“三生创融”。

“大三生”(耕育三生)从定义到内涵和外延分成三个层面,每一个层面以“三”为轴线延伸出三个主题,每个主题又进一步拓展延伸出三个分主题。每个分主题都有独立概念,共同融合组成了“大三生”这个大家庭。第一个层面,是三生理念创立发展的3个阶段:1.“原三生”,是二十一世纪(新世纪)前,依托2500年前古文明的道德经“三生万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理念基础上建立原生概念;2.新世纪“老三生”,倡导生活、生产与生态的“三生共赢”;3.新时代“新三生”,是现今生物、生存、生命“物命存生”。第二个层面,是三生理念与耕育融合的3个阶段:1.耕育田园、耕育农法、耕育康养(健康与素养);2.耕育文化、耕育文明、耕育伦德(伦理道德);3.耕育农业、耕育美膳、耕育足迹(大足迹);第三个层面,是三生理念在农文康旅领域扩展和延伸的3个发展阶段:1.生态食材、中医农业、有机质农业;2.农耕文化、生态保育、文旅地标;3.生态餐饮、耕育食德、美食地标。

“三生农业”是新时代“新三生”和“大三生”(耕育三生)理念与耕育农法、有机质农业在农业领域的融合应用。“三生农业”是生生不息、持续更新提升的农业理念,“三生农业”伴随着“三生”理念的发展,其内涵从创立到现在经历了三次更新。第一次是2500年前创立的原“三生农业”,是按照“三生万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理念与有机质农业和耕育农法结合的农业。第二次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新世纪”,依托生活、生产与生态融合的老“三生农业”。第三次是进入新时代按照新变化和要求,在与新时代的生物、生存、生命融合后的“大三生”(耕育三生)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新“三生农业”。

四、 有机质农业是生命健康之母

土地是生存之本、土壤是健康之源。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矿物质以外的物质,是土壤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土壤有机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可以说没有土壤有机质就没有土壤肥力。

“有机质农业”概念是由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孙建,在2009年1月安徽亳州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项目规划中首先提出。有机质农业是健康土壤和农业生产的保障,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生产出健康的生态食材,有机质直接影响着农田、生态、植物健康,间接影响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有机质农业积极致力于利用耕育农法循环农业培育生态土壤,使农业生产回归健康生态本源。

有机质农业是耕育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致力于提高土壤呼吸强度和维系土壤健康的农业(呼吸农业),有机质农业不同于遥不可及高门槛生产条件的有机农业,他是按照循环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模式,以提升和保持土壤的有机质高水平含量,保持在当地或就近的一定区域内,农田种植产出与发展养殖业品种和规模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将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养殖业实现过腹还田,形成良性的生态种养农业。农田产出的优质生态农产品和秸秆等副产品,其生态食材作为人类健康生活食物和动物的健康养殖饲料,种植和加工农副产品和生态作物秸秆用于养殖饲料、饲草和生态肥料。将人畜粪便通过沼气或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优质肥料用于还田,保持和提升土壤有机质养分,为形成下一轮更高质量的有机质农业创造基础。实现优质有机质农田、生产优质生态食材、供应生态餐桌和市场良性循环。

5555

有机质农业倡导生态生产、循环生产。即根据当地农田的产出、市场需求以及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合理配套布置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模。就地或就近利用农田产出食物和副产品发展养殖,减少养殖业需求的农副产品运输距离,为养殖、加工废弃物生产的有机肥料还田提供方便。

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同时有机质中的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有机质中的腐殖质还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五、 有机质农业遵循养分归还学

对土壤的定义,我国古已有之。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壤,柔土也,无块曰壤。”从字形上看,“土”字中的“二横”代表了上下两层的意思,其上是表土,其下是底土;“—竖”则指生长在两层上的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这也是世界对土壤最早的科学定义。

19世纪40年代,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就提出植物矿质营养三大学说。1.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的唯一养料;2.归还律学说:只有将植物吸收的矿质养分归还给土壤,才能保住土壤的肥力;3.最小养分定律:植物产量决定于最小养分因子。土壤矿物质包括几十种矿物元素,因此,只关注氮磷钾而忽视其他矿物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严重地违背了矿质营养学说。化肥(氮磷钾)让农作物获得了高产,但几十年来,农民不再把秸秆和动物以及人的排泄物归还土壤,即不再把植物吸收的矿质养分归还土壤,让土壤综合地力严重流失,违背了归还律学说。而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模式是种植的农作物的籽粒是作为人食物和家禽、家畜的饲料来源,部分农作物秸秆用作燃料,部分秸秆用于发展食草动物的饲料,生产的家禽、家畜供人食用,人畜禽的粪便用于发酵还田。

六、 有机质农业与健康农业一脉相承

日本古训“种植之前先做土,做土之前先育人”。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标准,适合农作物健康生长理想土壤干重的有机质含量在2%-5%。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有机质过低的土壤免疫力就低,容易板结,酸化,作物容易得病。有机质本身就是养分的储藏库,同时深刻地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同时有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深刻影响水分的存储。土壤有机质也深刻影响着土壤的质地和结构。丰富的有机质下,土壤可以形成稳定的大量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不仅抗土壤侵蚀,也为根系提供理想的水分和空气条件。最主要的是,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各种大大小小生物的碳源和能源。丰富的有机质下,土壤中自然形成庞大的食物网,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是土壤活力的来源,从养分转化直到病虫害控制,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土壤越健康,作物就越健康。土壤有机质缺乏是土壤万病之源,几千年来的原始农耕,土地生产的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材,当人类和动物吃完的排泄物都要归还给土壤,农作物的秸秆也要归还给土壤,一方面是把土壤的肥力提高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从农作物带走的生命元素重新归还给土壤。每年施入农家肥,土壤有机质丰富。但是近几十年,我们依赖于使用化肥生产农作物,带走了土壤的生命元素,不把农作物的秸秆以及人和动物排泄物还给土壤,只从土壤索取生命元素,而不归还,这必然导致土壤当中的生命元素不断流失,引起生产的农产品严重缺乏生命元素,当我们的食材缺少矿物质和生命元素的时候,必然导致慢性疾病和亚健康发生。

诺贝尔奖得主莱纳斯·卡尔·鲍林说过:“每一种疾患、每一种病痛都可以追溯到矿物质缺乏上去。”同样在营养过剩的发达国家以及吃得饱的发展中国家,由于食物中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不足,导致人体内这些成分的缺乏,这种饥饿因为看不见而被称为“隐性饥饿”。“骨骼的健康需要钙、磷、镁这三种元素来支撑。这三种元素全部来自于土壤。数据表明,有些地方土壤里钙流失甚至达到百分之八十多。”缺钙问题和骨质疏松症如今正越来越普遍化和年轻化。

“三生农业”面对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农林牧副渔、生态环境、康养文教、餐饮食品等相关方面,追求传承和创新。从建立新型人与天地和社会关系,通过耕育田园培养国民生态健康素养。建立生态饮食食疗、耕育自然疗法、疗育身体、疗育心灵,最终实现人和自然共同的健康。(作者孙建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