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有机农业 绿水青山>新闻看台 新闻看台

把农民的心声带上“两会”

——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关注“三农”领域热点问题

2020年05月29日 17:17 | 作者:高雅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高雅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在京召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会期比往年推迟了2个多月。在防疫前线、田间地头、农民家里,代表们听取农民心声,了解农民诉求,要把来自乡土的声音带到会上。代表们关注哪些“三农”领域热点问题?又带来哪些议案建议?日前,记者采访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寻找答案。

全国人大代表杨恒俊:村民自治机制作用要充分发挥

德胜村位于江苏省靖江市的西南角,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曾经是经济落后村,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甚至没有一盏路灯。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只有2.3万元,负债却高达48万元。

“2009年,我回村当书记,家里人都不同意,说我就算当也是当个穷书记。但这片土地生我、养我,这是我报答它最好的方式,谁不盼着自己的家乡好呢?”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杨恒俊回忆道,当时,杨恒俊通过多年打拼,已是一位成功商人,而德胜村还是个穷地方。

10多年过去,出门是公园,家里干净整洁,不出村就能有工作,过上了比城里人还幸福的生活……在杨恒俊的带领下,德胜村迎来了“华丽转身”。

“让百姓生活更富足、更幸福,是德胜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杨恒俊说,基层人大代表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如果把这“一亩三分地”搞好,可以起到有效示范带动作用,他希望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做好,为靖江乃至泰州打造一个美丽乡村示范点。

在调研中,杨恒俊发现,随着农村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村民自治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难点问题。比如,村民参与自治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充分激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相当一部分要落实到村一级执行,但是村一级治理力量还不够充足,就会出现矛盾;村规民约等自治机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

如何解决?杨恒俊提出,“深入推行‘微自治’,推广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加强睦邻点等‘微自治’场所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协商为民服务阵地效应,为居民搭建互治互助平台。”他建议,大力发展协商民主,鼓励村民围绕民生需求,通过民主协商实施“微治理”民生项目,以“微治理”项目检验协商成效,从而激发村民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也是破题关键。”杨恒俊说,在推进基层减负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村“两委”班子的整体素质,以提升村民自治效能。进一步健全村“两委”人员县级联审机制,严格把关,提高村“两委”负责人“一肩挑”比例。此外,还要建立村干部常态化培训机制,试点探索农村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借助社会贤才,以凡人善语,凡人善举,起到引领乡村善治的良好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李君:用法律手段保护农民“钱袋子”

四川省苍溪县岫云村位于秦巴山区深处,曾是一个偏僻的穷山村,基础设施落后,老百姓增收致富难。在党中央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号召下,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苍溪县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看准生态农产品消费需求转型的产业发展趋势,带领岫云村的乡亲们走出一条致富路。

他们结合岫云村农户分散的特点和良好的生态基础,把互联网思维、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探索“远山结亲”“共享养猪”等脱贫帮扶新路子,将青山绿水好空气变成农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入。

“在发展特色农产品、打造乡村经济模式过程中,我发现脱贫攻坚最大难点在于扶贫产业同质化。一些贫困村选择扶贫项目时,看到某个项目收益高就照抄照搬。由于缺乏产业规划、忽略市场需求,加上销售方式和营销渠道单一等,容易导致‘丰产不丰收’,严重挫伤贫困村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李君说。

为了打开局面,岫云村采用“互联网+农业”模式,在发挥岫云村资源优势的同时,坚持传统小农户生产方式,鼓励农户生产绿色农产品。另一方面,灵活运用网上渠道,将农产品推向城市家庭,实现“让吃的人健康,让养的人小康”双赢格局。

慢慢地,在电商平台和网络直播平台上,“岫云村”生态农产品品牌拥有了一定知名度,与近20个集团企业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了品牌价值对于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作用,及时申请注册了商标,悉心呵护属于我们的品牌形象。”李君表示,通过参与知识产权实践,逐渐接触到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工作,认识到了品牌保护重要性,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于农业品牌的保护和监管,让农民企业家和村民们放心投入品牌建设,用法律手段来保护乡村经济发展。

互联网带来红利的同时,不利因素也逐渐显现。由于农民识别能力不强,当面临资金需求时,分辨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小额金融贷款,极易被变相高利贷、包装资质等行为“套路”。为此,李君建议相关执法部门加大惩治“套路贷”力度,保护好农民鼓起来的“钱袋子”。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民:农村养老服务要加快建设

1979年,一个年轻小伙子在山东省泗水县隈泉庄村开办了一所乡村卫生室,这也成为隈泉庄村及附近8个村庄唯一的医疗机构,这个小伙子还立下誓言:24小时随时出诊。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隈泉庄村乡村医生刘庆民。

40余年过去,刘庆民坚守承诺,默默地守护着村民的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带领团队投身疫情防控一线,购置口罩、消毒液等物资,在县村卡口、高速路口等地免费发放,同时也为村民详细讲解防控知识、指导口罩正确戴法……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在调研中发现,农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必须引起重视。”刘庆民说,他所在的山东省泗水县圣水峪镇,全镇总人口4.86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达1.6万人,从数据上看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养老体系建设正处于重要战略窗口期,如何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村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成为农民关注的问题。

为此,刘庆民建议,建设一批以居家为基础、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增强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倡导社会资本向农村养老机构倾斜,鼓励兴办农村养老机构,采取民办公助办法,推行民办公助式养老模式。

在泗水县,医在乡间协会等社会团体定期组织乡村医生作为志愿者为辖区内老人进行巡诊,“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老年人的基础病情及身体状况动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发病率和住院率,这个做法可以向有条件地区推广。”刘庆民说,在医院层面,可以设立老年疾病预防治疗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农村老人看病难治病难的问题。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乡村与社区预防治疗体系,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公共卫生防治作用。

泗水县的小城子村为弘扬孝老爱亲的良好社会风气,兴办乡村儒学讲堂,每周六开课,实行“讲堂+小伙房”模式,为所有参学的老人提供免费的午餐。“不仅关注农村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视,要不断拓宽他们的精神领域,给予更多关怀和关注。让农村的老年人老有所依,更能老有所乐。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尊敬老人、善待老人、孝顺老人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在社会上形成尊老之风。”刘庆民说。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