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画界画界

徐利明:抽象审美 淬炼书法人生

2020年06月03日 14:04 | 作者:徐利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于右任过虎牢诗(草书)138×69cm-2019年-徐利明

于右任过虎牢诗(草书)138×69cm  2019年 / 徐利明


幼承家学  转益多师  

我写字受我舅舅的影响。我的外祖父、曾祖父都是晚清秀才,我的舅舅是中医,却精通诗文,爱好京剧,写得一手好字。小时候每年寒暑假我都在舅舅家过,看他用毛笔给病人开药方,听他说古论今,看他作诗写字,潜移默化,养成了对古典文学、传统艺术的爱好。人一旦有了某方面的熏陶,你接受了,那它一辈子都会跟着你。

非常幸运的是,我从打基础开始,就得到高手的指点。1972年,在裱画店里,我认识了我的启蒙老师田原先生。他是新华日报的老报人,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艺家。听说我在自学书法,并且临习了很多唐朝柳公权的字帖后,他立刻说,柳公权的字很刻板,起笔、收笔包括顿挫转折的地方,都有很多正常用笔以外的成分,一笔写不出来,包括颜真卿的字也是这样。他还说,颜柳的字写多了,想转行书就比较困难了,建议我改临褚遂良的字。听了他的建议,我的字变化很大,书写性加强了,装饰性减少了。

因田先生的举荐,我得以常向启功先生请教。我用恭恭敬敬的小楷给启功先生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了我的习作,包括临习的启功先生的字。启功先生收到信后当即给我回信,足足写了三张稿纸。信中他让我不要再临摹他的字了。他给我的建议是:不学今人,学古代高手。后来,启功先生在第二封信中旧话重提,再次强调说,他这样讲并不是客气,反而是绝不客气。并说他在教初学者时,也会拿自己的字让学生临,待他有点感觉了,就让他立即停止,直接学古人。究其原因就是学现代人最容易像,但一像了,一辈子脱不掉他的习气(无论是好习气还是坏习气)。

向启功先生请教,只有通过书信往来和进京面聆教诲,在南京我更多的是去林散之先生家里。林先生要求严格,每过一段时间,我师法碑帖和创作的书趣追求无明显变化时,他便提醒我“应该变一变了”。

长啸举头八言联(隶书)247×40.5cm×2--徐利明

长啸举头八言联(隶书)247×40.5cm×2  / 徐利明

书法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

书法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们不能因为书写工具的改变,就认为当代不需要书法。

在全世界的文字中,中国汉字形态、结构的变化最丰富,它能表情达意,有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具有美学价值。翻翻古代的书论,你会发现,唐以前的人论书,经常有天地万物、雷电、风雨、树石、水火等,古人正是从自然万物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比如农耕、狩猎的场景中,悟到了字的结构组合。汉字的形成过程充分表现出华夏先民的伟大智慧,这种智慧表现在汉字及其书法中,即为高度的抽象审美能力。

以“永”字为例,如果把它的象形字例和狂草字例加以比对,你会发现,两种写法似乎完全不相干;但如果你还原它从最早的古文字如仰韶、大汶口、二里头等发现的刻划符号、象形文字,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再经过篆、隶、楷、行、草,最后演变到狂草的全过程,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它是这么变过来的。文字演变的过程环环相扣,线路一点都不乱,这就是汉字的伟大之处。它为我们发展书法艺术、享受其形式美和精神意韵,提供了无穷的表现可能和想象空间。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书法入手是一条捷径。书法本身就是一门“规矩学”。学习之初,老师会要求你“正手脚”。学书会潜移默化影响你的言谈举止。书法就是人生,里面蕴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毛笔字是富有变化的,但它讲究个“度”,我们平时做事也要有“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精髓,是中庸之道。每个字有它的姿态和虚实,一笔一画中有轻重缓急,有重点,有辅助,跟我们平时处理工作同理。

非书法专业的普通人为什么要练习书法?因为它能提高你的修养,这是书法最大的社会功用。而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书法是画的基础,也是篆刻的基础。现在很多画家画的线条不行,就是因为书法不行。

民谣一首(草书)180×49cm-2019年-徐利明

民谣一首(草书)180×49cm  2019年 / 徐利明

所谓书法行为艺术是内修不足

书法风格的演进是正常的,那种江湖杂耍般的行为,不是书法正道,是哗众取宠,是内修不足的表现。我还反感所谓的“竞技书法”,书法一旦沦落到以“竞技”为目的,就会过分夸大书法的形式表现和技巧卖弄,从而忽视其中德行和学养的修炼。无论怎么创新,技巧表现能力和内在修养是书法创作的一对翅膀,缺一不可。

1973年春节前后,在南京玄武湖举办的一场迎春茶话会让我印象深刻。观摩中,我发现几个大家写字的状态很不一样。林散之先生写字稳健,速度不快也不慢,比较平和。他用笔是前后平移的,正因为上下提按的幅度小,字的线条粗细变化不大;高二适先生气势夺人,行笔干净利落,速度很快,绝不拖泥带水;轮到萧娴先生,她的一招一式就像舞台上的京剧演员表演,很有韵味。她行笔不是“刷”地一下写过去,而是分段推进,点画涩而有力,粗的地方像锯齿一样,写“走之”旁最后一笔甩上去,动作真是精彩;钱瘦竹先生整个书写过程悠哉悠哉的,好像漫不经心一样,和前面几位反差很大,又是另外一种味道。师辈们作书状态十分投入,让我领悟到情感才是艺术创造的驱动力。

我20多岁的时候,曾取法黄宾虹的积墨法创作了一幅山水画,当我拿给林散之先生看的时候,他说:“黄老的积墨法,要一笔一笔加上去,又能一笔一笔拆开来。这“一笔一笔加上去”好理解,但什么叫“一笔一笔拆开来”,我想了几年也没想明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扬州玉器厂见到了牙雕的套球,通过高超的镂空技艺在整块球形象牙上雕出层层相套、厚薄均匀、浑然一体的象牙球,由外向内每层可以灵活转动。我突然联想到,黄宾虹先生笔下的“树木葱茏”虽然是用墨一层一层加上去表现的,但层与层之间没有累积得死死的,其中有浓淡变化,落笔的角度也不同,反复皴擦点染多次后,仍能感受到画面的立体感和质感,很空灵。

现在,我不用每天都练字,因为我手上的功夫已形成了肌肉记忆,想写出败笔都难。所以我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就是学书法一定要打好基础,基础打得好一下手就有,根本不需要用头脑去想这笔应该怎么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字写得如何取决于写字人自身的情怀和修养。如果心有杂念,下笔的时候就总感觉疙疙瘩瘩放不开,因为他没有进入坦然的、心无挂碍的境界。

临急就章(章草)180×69cm-2016年-徐利明

临急就章(章草)180×69cm  2016年 / 徐利明



徐利明:1954年2月生。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印社社长,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协兰亭奖、“国展”及各种全国展赛资深评委,中宣部确定的“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被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紫金文化奖章”,专业创作成果获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金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责任编辑:张月霞


编辑:画界

关键词:书法 先生 抽象 审美 人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