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三叉戟》:以生活为坐标系

2020年06月18日 12:48 | 作者:陈 洁 | 来源:新华日报
分享到: 

作者:陈 洁

由陈建斌、董勇领衔主演的公安题材电视剧《三叉戟》播出过半,口碑一路上涨,8.4分的豆瓣评分更是打破今年播出的国产剧纪录。而作为一部“非典型”电视剧,它的成功逻辑,是2020年电视剧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近些年来,“唯IP是从”成了影视市场的毒瘤。诚然,好的IP拥有大量的受众基础,尤其是在粉丝经济崛起的社交时代,它的声浪更为强劲,但是在影视界的IP追逐战中,手握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例子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还是公式化思维惹的祸。

不知何时起,影视剧市场上的成功学被这样简单地“拎重点”:想做爆款,就必须照搬“大IP+流量小生/小花”的模式;甜宠剧、爽剧、虐剧,甭管拍什么类型,添油加醋是王道;“接地气”就是“一地鸡毛”,“共情”就是“一地狗血”……

在这样的创作心态下,一部作品受到欢迎和认可的真正原因被屏蔽了,反而是那些急功近利的方法论招摇过市。就像“抠图拍摄”失去了人与周围环境的对话关系,而“惨白滤镜”则让脸颊少了一抹生活的鲜色一样,当活色生香、复杂多元的生活,被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降维”处理后,观众的观剧体验随之变差,这也造成了近年来国产剧陷入评分下降且不断突破新低的窘境。

“非典型”的《三叉戟》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

三名快要退休的警察崔铁军(陈建斌饰)、徐国柱(董勇饰)、潘江海(郝平饰)因为好兄弟老夏的牺牲重返一线,配合默契,齐心合力找出幕后黑手并破获一系列案件……故事看上去并不惊心动魄,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炫酷元素,破案手法也是传统而非高科技的,感觉更像老一辈观众爱看的类型。然而该剧自播出后不仅收视一直名列前茅,在网络上亦引发强烈反响。三位年纪加起来超过150岁的主演,更是赢得了“披荆斩棘的叔叔们在流量的丛林中奋进”的尊重。

年轻观众占比高达78%,《三叉戟》出圈,不仅是打破年龄圈层,更是将国产剧的制作审美从套路满满的怪圈“拔”出来。

“题材老套、没有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可能不赚钱,主角是大叔无市场、性价比不高……”当初摆在制片人马珂面前的负面言论,不攻自破,而《三叉戟》的成功更说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不管处于哪个年代,谍战剧也好偶像剧也罢,“好看”从来都是衡量一部好剧的唯一标准。

有人说,《三叉戟》中警界老人们的“老树发新芽,新树再开花” ,也是演员“前浪” 们期盼能再次乘风破浪的真实写照。接下来,老戏骨和聚焦中年人的题材或将迎来新的风口。但如果简单地归类,又陷入了之前二元论的误区。所谓的好看,并不在于“爆点”的多少,而是建立起逻辑自洽的“生态系统”。前者通过一时一地的刺激吸引观众,而后者则建立起一条和观众互联互通的情感通道,引发共鸣。

编剧吕铮从警18年,《三叉戟》是他以自己的三位师父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所有故事环环相扣,一桩紧接着一桩的案中案、案套案让观众欲罢不能,“传统手段”“落伍思想”“残老身躯”破案,背后是浓厚的时代变迁感和人生的沧桑感。

当属于你的时代要过去了的时候,不服从命运的安排,还想跟命运交手和抗争,就像李宗盛的歌里唱的“不自量力地还手,至死方休”……此前聚焦中年危机的影视剧题材并不少见,而当外号为“大背头”“大棍子”“大喷子”的三位老警察拖着中年发福的身躯重燃“少年梦”再次集结,为什么特别动人?廉颇老矣的不甘心和日益老化的身体形成差异,传统的破案手段碰上了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侦破,彼此家人以及同事之间的价值观冲突爆发……在一个个“交汇点”上,剧中人面临着的困境、面对的选择,也同样触动了剧外人的心弦。

除了深远的立意和生动的演技外,《三叉戟》探案之余充满了烟火气,无论是“男人之间要说对不起,那就是都在酒里头了;女人之间呢,‘走,咱们逛街去’;两口子之间,那就是过来吃饭吧”的台词,还是在聚会的时候,响起的“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的《少年壮志不言愁》,都在细节上推波助澜,让《三叉戟》塑造的人物不再给人“蜡像式”的观感,而是有血有肉的真人,能让你看见生活的毛孔。就像陈建斌所说,“我们表演的时候就是拿着生活的尺子在衡量,我们参考物就是生活本身,就是我们生活里的这些人,所以如果是拿这个坐标演出来的人物,才会有认同感。”

遗憾的是,在《三叉戟》老戏骨受追捧的同时,剧中一干年轻演员的表演却频频让观众“跳戏”,其中既有演员本身演技的问题,也是这些角色单薄的底色造成的。所以说到底,电视剧也必须拥有系统思维。(陈 洁)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三叉戟 生活 观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