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江北新区:扬子江畔 创新之城更出彩

2020年06月24日 17:09 | 作者:朱婷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6月24日,南京江北新区成立五周年暨高质量发展大会成功召开。五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江北新区聚焦“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积极投身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投等主要指标实现翻番,综合实力位居19个国家级新区第6位。一座人口超280万、经济总量近3000亿的现代化、国际化江北新主城,在扬子江畔强势崛起,南京拥江发展、协同并进的战略构想变成现实。

国际一流创新“策源地”加速崛起

创新是新区最鲜明的底色、最内在的基因。新区集聚了最高端、最具竞争力的创新资源,并一路领跑。剑桥大学建校800年来首家海外的科创中心在新区开建,亚洲最大基因测序基地在新区建成。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超过100家,高企总数迅速达到1000家,取得历史性突破。

五年间,通过深化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合作,引进、孵化533家创新型企业,创新要素加速向新区集聚,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累计签约新型研发机构超过100家,研创经济在新区加速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来,新区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的创新名城,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理念在支撑城市建设方面的路径,通过促进城市治理智慧化、厚植城市创新发展氛围等,构建多要素、综合创新的城市生态系统。新区智慧小区、智慧工地、智慧渣土车等管理平台和系统陆续投入使用,在泰山街道,新区还率先应用“区块链”技术,探索出了更为高效、便民的社区管理新模式。目前,新区正加速建设“121创新社区”,进一步升级产业孵化、人才引育、幸福生活、科技服务等功能,以创新型社区建设带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两城一中心”千亿地标再“拔高”

新区坚持把产业动力、人才活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稳定器,实干担当、创新作为。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的战略使命,新区勇攀全球产业最高端,进一步聚焦聚力“两城一中心”建设,即“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打造“两城一中心”千亿地标——

“芯片之城”白手起家,一年翻一番,三年时间集聚华为鲲鹏、航天信息、华大九天等企业超600家、产值超500亿;“基因之城”集成超越,“一谷一园一示范”汇聚世和基因、基蛋生物、南微医学等企业800余家、产业规模近1000亿;“新金融中心”乘势而上,先进制造业国家大基金等400余支基金,5000亿元资本规模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曾经,江南才子隔江相望,如今“南京岂止在江南”。高层次人才的快速集聚进一步为产业发展助力“催化”。江北新区成立以来,先后引进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56名中外院士团队,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及留学归国人员超过5000人,吸引大学生、留学生、高层次人才数量均位居省市前列,助力“两城一中心”千亿产业地标再“拔高”

“江北新主城”照见“最近的未来”

五年来,新区坚持“高点定位”,建起了品质宜居的南京新主城。从亟待改善的城乡接合部到日新月异的江北新主城,新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在创造性落实中推进一系列民生实事工程——

在地上地下统筹开发、海绵城市、小街区密路网、绿色集约等先进理念的引领下,总面积480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地下空间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全国最高标准的地下综合管廊已建成近40公里,采用全国最新技术的江水源热泵一期工程已经投用,大手笔大格局折射出新区建设标杆之城的雄心和气魄。

便捷、幸福、绿色是新区的追求。五年间,新区各类民生投入近400亿元。5条过江通道同步推进,长江“天堑”变“通途”。南京一中、鼓楼幼儿园、南丁格尔护理学院、托马斯国际学校等一批标志性学校建成,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医院投用,南医大四附院、中大医院新院区加快推进。地标性建筑长江之舟浪漫起航、市民中心精彩亮相,美术馆、图书馆即将竣工。顺应人民群众对宜居环境的期待,环境质量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正朝着互促的阶段演进,成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未来已来”逐渐成为现实。

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动能

江北新区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藩篱。“大部制、综合性、扁平化”的机构设置,是新区实现“精简高效”“运转协调”的保障。2019年4月,新区在“大部制”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行街道体制改革,推动街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工作模式由条线零散式向块状集成式转变,将资源下沉到百姓身边。

7个街道成立“大工委”、79个社区成立“大党委”,将高校、部队、企事业联结为紧密党建共同体,大幅提升基层凝聚力和调度资源的能力。各街道将原来内部的条口进行整合,统一设置为“6 1 3”的架构,即综合保障办、党群工作办、社会事业办、平安建设办、城市管理办、协作发展办和综合执法大队、便民服务中心、市民诉求处置中心、党群服务中心。针对城市行政管理“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新区将300项行政处罚事项委托街道行使,下放149项服务事项由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理。

去行政化、全员聘用的体制,培养了一批能闯、敢干的干部。5100余项省市行政管理权限的有效承接,集中审批的全力推进,综合执法的有效监管,实现“新区事新区办”,成为“放管服”改革的样本。从“网格+网络”的社会治理,到增强自主能动性的平台改革,推动新区加速形成“小政府、大服务”格局,越来越多的人才和企业将新区作为创新创业的首选地,集聚了发展澎湃动能。

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发展土壤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2017年8月,江北新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行,高标准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绿色直通审批模式,加快推动“信用承诺制”“区域评估”“证照分离”“不见面审批(服务)”等改革落地见效,不断刷新着国家级新区的“江北速度”。截至目前,新区直管区新增企业33298家、新增注册资本3527亿元。

在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3550”改革的基础上,新区率先提出并实现了“2330”改革目标。证照分离是国家级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特色之举,新区自2018年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后,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四种方式,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535项实行全覆盖清单管理,清单之外无审批,让审批更简、服务更优、监管更严。

除了贯彻“不见面审批’的服务理念,新区还实行“承诺即办、容缺可办、代办帮办、自助办理”,提供全功能服务模式,材料节省近60%,审批效率提升近90%,努力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走过五年磅礴征程,奋进五年未来之约。新区将以高标准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导区为引领,加速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创新之城、未来之城、幸福之城、开放之城。到2025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达到6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地标产业达到3000亿元规模;全力冲刺国家级新区四强,推动新区能级再跨越。

——创新之城更出彩。在以“121”创新社区为代表的研创经济方面,新区将在总量上成规模、在质效上成突破、在影响上成声势。力争经过五年努力,集聚新型研发机构200家以上,质效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值再上台阶,集聚创新型人才10000人以上,以创新质效争一流的硬气,敢亮剑、善冲刺,在全国国家级新区、开发园区中跻身第一方阵,让创新之城品牌常青。

——未来之城更融合。聚力打造一座可阅读、能漫步、有品质、存温度的国际化新城,成为代表南京参与全球未来竞争的第一主城、第一先锋。通过五年的努力,让新区成为精雕细琢的精品之作、传世之作,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条河流都成为未来城市的表达载体,舒展出一幅“一城山色满城秀,湖光倒影水清浅”的生动画卷。未来,新区将做到“三个只增不减”:城建投入只增不减、产业投入只增不减、民生投入只增不减,确保新区未来之城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幸福之城更宜居。未来五年,新区将重点吸引高素质人才落户,年新增人口中年轻人比重要达到六成以上,大学以上人口占新增人口比重一半以上。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让民生的“奶酪”同步,使新区群众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转变,出行能够“一站式直达”。更加注重新区群众的幸福体验,让新区成为集时间、空间、层次于一体的生活场景体验区。

——开放之城更开阔。未来五年,新区将以自贸区成为全国开放发展的重要窗口为机遇,使南京自贸片区成为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首选地,年新增市场主体10000家以上,在探索推进现代化建设中“闯”出一条发展新路,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闯”出一片广阔天地,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转型发展的“江北现象”和代表江苏引领全球创新的“中国方案”。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新区 创新 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