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海峡观察

国安法之后,香港亟待去除教育“台湾化”

2020年07月06日 18:1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香港国安法,7月1日,该法在香港正式实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香港国安法已经成为香港由乱到治的重大转折点。

接下来,如何让香港社会重新回归平静,回归到初期的爱国、爱港并同祖国内地一起,融入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中去?舆论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中华文化活起来,并尽快对近十几年来出现在香港社会的“台湾式”教育进行拨乱反正,从“根”上重新找回他们的国族认同。

■爱国爱港曾经是香港主流

现在的香港很乱,但回归之后的近10年间这颗东方之珠璀璨夺目。

23年前的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当时家住香港尖沙咀的58岁劳工叶嘉乔(音),专门跑到港英政府所在地附近违规烧了一把纸钱,他用这种方式表达对58年间被英国殖民统治下屈辱生活的不满。

叶嘉乔是香港二代市民,其父早在1942年就从广东到了香港,叶嘉乔和他父亲两代人都是劳工阶层。去年8月,叶嘉乔病故,在临终前曾反复问其女儿:“回归前我们在香港永远是低人一等,回归后才活得真正像个人。这20多年香港人有钱了,没有了外国人欺压,腰杆子也直了,可现在一些人怎么突然又希望做外国人奴才了?”

叶嘉乔的女儿、现在铜锣湾一带开小吃店的叶女士表示,和现在走上街头的那些“黑暴分子”相比,其实香港大多数人都是支持“一国两制”的,尤其是长期生活在香港的那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经历过英国殖民时代,都很珍惜回归后得到的个人尊严和社会保障。叶女士表示,回归那几年香港并不乱,直到有了所谓反对派和“台独”势力在台湾执政后,香港才开始一天天乱起来。

台湾中华统一促进党总裁张安乐,上个世纪90年代来到大陆。在大陆期间,张安乐在深圳创办摩托车头盔企业。因为深圳和香港紧邻,张安乐有机会长期与香港人打交道,他也目睹了回归前后的社会变化。

张安乐说,回归后的香港社会绝大多数人拥护“一国两制”,他们大多数人对回归后的香港充满信心。正因为看到香港人绝大多数拥护“一国两制”和“一国两制”给香港人民带来的好处,才引发张安乐后来对“一国两制”的研究兴趣。并最终促使他2013年决定宁愿遭台湾当局再次逮捕,也要回到台湾宣传“一国两制”。

张安乐说,香港回归那几年,香港社会气氛融洽,人民团结,同胞爱国热情高涨,而在祖国内地强有力的支持下,香港挺过了各种风险,一路顺利,也因此让香港同胞与祖国心与心贴得更紧,那时的香港社会基本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撕裂,爱国爱港是当时的香港社会主流。

■有样学样,教育“台湾化”害了香港

对比香港今夕,张安乐认为,有两个原因造成香港社会的分裂。一是外部势力的介入和破坏。二是香港教育和文化上犯了“台湾化”的错误。“台湾化”教育会让香港年轻人迷失方向,失去中华文化,人就会失去灵魂,淡化国族认同。“从而成为外部势力和‘港独’分子利用的工具。”

所谓教育和文化上的“台湾化”,源于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在教育和文化领域推行“去中国化”运动,在学生和青年中推广“台独”思想。

李登辉曾声称,“教育不改,人心也不会改变,过去教育都限制在大中华的观念范围中,台湾不需要大中华主义”“我要中小学教育里多加些台湾历史、台湾地理等课程”。

从那时起,台湾当局鼓动社会上各出版社和学校逐步删减甚至取消与“中国”有关的“国文”、中国近代史及中国通史等必修课程和出版物,鼓动高校设立“台湾文学系”或“台湾文学研究所”,而把“中国文学系”并入“外国文学系”“东方文学组”等。而陈水扁上台主政后,延续李登辉的理念,继续推行“文化台独”政策,比之于李登辉有过之而无不及。李、扁任上推行“文化台独”政策涉及文化领域多个方面,但影响较大的主要体现在语言及历史教育两个方面。

在语言方面,他们首先强力推行台湾方言的教学。强调台湾“乡土教育”和“方言普及”,把中国文化与台湾文化对立起来,把所谓“台湾话”与“中国话”分开并对立。

在历史教育方面,在李登辉授意下,台湾“教育部”决定在中学开设《认识台湾》新课程,由台湾“国立编译馆”组织编写一套初中教材。这套打着“本土化教育”旗号的教材分为历史篇、地理篇、社会篇。《历史篇》教科书将中国史和台湾史分开,之后又将中国史划入世界史。从此,台湾史被独立出中国史范畴。

而《社会篇》则极力鼓吹“我们都是台湾人”,宣扬所谓“台湾意识”“台湾精神”“台湾魂”“吾土吾民”,却不提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只字不提“中国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

为了在全社会达到“去中国化”目的,李、扁当局还利用“国家考试”推行“文化台独”政策,妄图改变公务员的文化认同。他们一是采取在考试命题范围中“去中国化”。二是提高闽南话命题比例。

正是类似这样的“去中国化”的“台湾化”教育,导致今天在台湾地区,6岁到40岁之间的人群,多数出现国族认同错乱,也就是蔡英文口中的“天然独”。不过,在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理事长段心仪看来,这些所谓“天然独”实质是“台独”势力培养的“人造独”。

段心仪表示,1949年后的港台两地,关系甚是微妙。不同的发展历程让两地展现不同的风貌,但强烈的历史连结感又让彼此互相影响。但非常吊诡的是,台湾教育的这种演变,竟与香港状况逐步靠拢。她说,香港本是英国殖民地,回归前中文不被重视还好理解。1997年后本当重视中文,但不知何故,香港的中文科评级方法却在2007年取消范文,香港高中10年没有文言文课文,后来才加了12篇必读文言文。香港《历史课程》相当于《世界史》概念,《中国史课程》则一直居于弱势,如果在港英时代这理所当然,但1997年后仍然如此,无法理解。其结果是《通识课程》取而代之,而《通识课程》中的《今日香港》则正是“港独”和反对派用来毒化学生、“去中国化”的工具,该通识教育中不仅没有中国文化,还提供了香港学生冲撞的理论与方法。

长期关注香港问题的台湾大陆地区高校学生协会理事长陈建仲也表示,今天香港社会、教育和文化领域,还有公务员考试系统近年来也和台湾相似,走上民族乃至国家认同的两极化对立,香港部分市民从去殖民化后的拥抱民族、响应爱国思想,逐步走上强调中国和本土“二分法”,乃至于本土替换中国的正统史观的异化。

段心仪说,在港台“独”化教育上,尽管推动者在台湾是“政府”行为,在香港则表现为民间行为,但香港反对派之所以能影响香港教育向“港独”化发展,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掌握了香港一些有影响的教育团体和协会,甚至直接掌握了很多大中小学的领导权。比如,由香港学校教师组成、人数高达9万的“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教协),早已被反对派势力把持,并成为一个鼓吹“反中”、反政府的组织。

陈建仲说,和民进党一样,香港反对派利用香港教育多元化的漏洞,通过在香港通识教育,摒弃中华文化,而宣扬“香港意识”“香港精神”,无中生有地捏造出“香港民族”,他们还通过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现象,移花接木到责怪中央政府和港府身上,从而制造谣言和仇恨,为那些不知真相的“觉青”洗脑,香港反对派还到台湾学习社运经验和暴力抗争经验,然后回到香港在校园里培训反中、“港独”力量,最终让青年成为“反中”主角。

■回归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澳门为台港树标杆

“国安法让‘一国两制’在香港行稳致远,但香港社会要回到爱国爱港。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区不管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让香港社会在教育和文化上彻底回归。”段心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社会资源应如何创造与分配,属于财经政策,但国族意识与文化诠释的建立,是教育问题。

教育是根,文化是魂。

段心仪说,极为巧合的是,20多年来,台港两地文、史国民教育质与量越来越趋近,而青年行为模式也趋同。若从这一点进行分析,会发现台港语文教材质量的变化,让台港青年对中华文化认知薄弱、失去美好的图像与憧憬;而历史教材质量的变化,让台港青年国族认同薄弱,失去对国家发展的坚定支持与摸索过程的包容。

此外,段心仪认为,台港公民课程的变化也需认真讨论,它呈现出当以西方公民思维取代中华传统思维后,许多失序的行为就被冠上“普世价值”的大帽子,会让社会噤声,“即使心中不以为然,却不知如何反驳。”

段心仪说,其实,两岸暨香港的教育底层结构都深受西方影响,但大陆也已觉察,因此,近些年来大陆在传统文化教材方面全面铺展开来,而台港也必须尽快建构起完整的中华文化意象,并脉络性地浸润入国民教育的教材教学中,方为长治久安之策,“两岸暨港澳同为一国,即便中央政府为了尊重台港澳为了维护‘一国两制’制度,在教育等方面对台港澳给予特殊政策空间,但台港至少应该学习澳门经验,在社会和政治制度实行资本主义情况下,教育、文化和历史应该回归中国根本。”

段心仪说,与香港被殖民经历相似的澳门,在回归后的教育便与香港相距甚远。澳门《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将中华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的总目标之一,提出要培养学生能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认识、尊重澳门文化的特色,包括历史、地理、经济等多元文化的共存,并培养其世界观。澳门回归20年来,其中国民教育得到加强,87所大中小学升挂国旗实现全覆盖,人民教育出版社(澳门版)历史教材进入澳门学校使用。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香港 教育 台湾 回归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