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资讯

把人情味和烟火气留住

——在厦台胞谈“地摊经济”

2020年07月06日 18:22 | 作者:曾天泰 本报记者 照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6月初,大陆政府因时因势提出在全国适度放宽占道经营等“地摊经济”限制的政策,短短几天内,全国各地纷纷给“地摊经济”松绑,颁布各项政策支持“地摊经济”。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摊经济在短时间内大范围铺开,对我国的城市管理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如何避免管理“一刀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人们在出工之余,聚集在城市的角落里摆摊,逐渐形成了一条条以美食小吃、小商品摆卖为主的街道群。几十年的发展演变,让小小的地摊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台湾夜市文化,也诞生出台北饶河夜市、士林夜市等著名旅游夜市,深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青睐。这些台湾的宝贵经验,对于当前大陆方兴未艾的“地摊经济”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此,本报记者特采访两位在厦门工作生活的台胞台商,谈谈他们眼中的“地摊经济”。

台湾“地摊经济”何模样?

“所谓‘地摊经济’,在台湾我们称之为‘庶民经济’。从小在台湾就有很多地摊和夜市,下班回家,茶余饭后逛逛地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说起台湾夜市,在厦深耕30余年的台商陈清隆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陈清隆表示,不同于大陆临时性、人员流动性较强的“地摊经济”,地摊在台湾是作为一种长期业态的存在,许多摊贩是家族传承、世代经营,同时管理较为规范,拥有经营许可等证件,实实在在地带动了就业增长。

“其实很多现在风靡大陆的台湾小吃,例如奶茶、鸡蛋仔等,都是起源于夜市。”在厦门市海沧区工作的台青曾雅琦介绍,台湾的“地摊经济”也是经历了从乱到治的过程,起初台湾也面临着地摊管理困难等问题,但台湾商业部门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组织摊商筹设自治会。通过自治会规定权利与义务,互帮互助,约法三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台湾各地政府也把营销夜市、传统市集作为施政的重点之一,把当地“地摊经济”的老故事包装营销出去,也达到摊贩和政府管理者之间的双赢。

大陆“地摊经济”台胞怎么看?

“这次大陆出台支持‘地摊经济’的政策,我认为其本意是为了帮助老百姓解决临时性的就业问题,渡过当下的难关,是非常及时且有魄力的决策。”陈清隆认为,在当下全球疫情蔓延,国内经济下行,失业率增高的背景下,“地摊经济”的推行能缓解一部分失业问题,同时让地摊成为刺激消费的重要场所,也能让百姓享受到实惠。但他也表示,不能为了扶持一个群体而忽视了另一些群体的利益:“地摊大行其道,对于持证经营、拥有店面的商铺来说是否公平?噪音、油烟、垃圾等是否该由附近居民买单?这些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统筹考虑。”陈清隆谈了他的忧思。

“大陆的‘地摊经济’,我认为是非常好的政策,让消逝多年的夜市、早市等活跃起来,让人们的休闲生活多元化,更‘接地气’。”曾雅琦向记者表示,国家大政方针虽好,但具体落实还是要靠地方出台实施细则来进行有效的管理。“我最近在工作中就遇到了摊位费管理混乱、乱丢垃圾、摊贩因占地等发生矛盾等问题,确实需要详细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来进行管理。”

“地摊经济”台湾模式大陆怎么学?

在陈清隆看来,大陆的“地摊经济”应避免一时的权宜之计,政府可参考台湾经验,考虑将“地摊经济”规范化,形成一种长期业态的存在,而不是“昙花一现”。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在热门商圈规划摊位片区,再将合规有资质的企业与需要就业的人员加以对接,改变传统地摊“单打独斗”的模式,让“游击队”变成“正规军”,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带动了商家产品销售,同时解决了政府监管难的问题,进而通过地摊带动背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曾雅琦则建议,政府定期联动有关部门策划创意夜市活动,“如评选‘明星摊主’和‘夜市人生(摊主的故事)’等,并围绕特定的节日策划不同主题的相关活动,如夜市开街纪念日、端午夜市、中秋夜市等,还可以积极联动外界资源,各地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夜市品牌,将其纳入旅游线路,逐渐向周边扩散影响力。”曾雅琦建议道。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