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陶然于建水紫陶

2020年07月13日 16:56  |  作者:​常荣军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每次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总要到古城蒐集许多紫陶产品展销店的老街走走看看,如机缘巧合,还能淘到一两件心仪的紫陶工艺品。特别是到“田记窑”、“陶茶居”、传习中心和窑坊看看坐坐,与熟稔的田记窑创始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田静一起,鉴赏她的作品,喝杯茶,聊聊天,这已成了我建水之行的保留节目之一。

为何对建水紫陶、建水紫陶文化情有独钟呢?这不仅缘于对建水紫陶的特殊喜爱,也是对建水紫陶“养在深闺人不识”,不,准确地说,是“自在古城人少识”的无奈。所见介绍建水风土人情的专著不多,手头有一本云南作家于坚撰文并摄影的图文并济的《建水记》,近300页,其中对建水紫陶,文字竟然只有不到3页,图片竟然只有一张。殊为不解!

中国是陶与瓷的故乡。陶与瓷不同,不仅因为瓷的出现晚于陶,还在于制作原材料、烧制方式、透明度等的不同。瓷的高端、典雅、轻灵,陶的古拙、简朴、敦厚,花开两朵,各得其趣。

对出土的文物古董考证,我们的祖先从土陶肇始,制陶、用陶不断普及精进,已有近万年的历史。披沙沥金,优胜劣汰,时至今日,在紫陶这个领域,沉淀和形成了以艺术性、适用性和特殊性较为突出,以地域或原材料特质命名的宜兴紫陶、建水紫陶、钦州坭兴紫陶和重庆荣昌安富紫陶等四大系列。说起宜兴紫陶,许多人都能知其一二,喜爱收藏者和善饮茶者,更会因拥有一把出自名师之手的宜兴紫砂壶而平添几许雅趣和聊天的谈资。而对包括建水紫陶在内的其他三种紫陶,知之者较少,似乎属地方性、小众范畴,不登大雅之堂。

建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诏时筑土为城,元时设建水州,明时为临安府,清时为建水县,民国初年由临安县再易名建水县,有“古建筑博物馆”“民居博物馆”“文献名邦”和“滇南邹鲁”之誉。除此之外,建水紫陶也是建水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之一,可以说二者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追溯建水紫陶的烟火历史,知其穿越汉唐宋而来,成长于元明清时期。据说,民间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之说。建水紫陶浸润着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杂糅着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基因。经千年窑火,形成了具有云南高原红土地特质的独有风格,有着古拙、厚实、硬朗的韵致。视之如铁,望之俨然,即之也温,自成一脉。1921年,建水紫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美术奖。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被文化部列为四大名陶之一,亦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建水紫陶在制作中,有泥料制备、拉坯造型、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工艺流程,按田静委员的归纳整理、条分缕析,称之为淘泥12炼、成型72技、冶陶24法,共108道工序。成为工艺佳品,每个流程都需要制陶者的匠心独运,潜心为之。正如宋时朱熹所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爱陶者,愿知陶制作品之其然,也愿知陶制作品之所以然者,如能一路观摩下来,当最后手把一件陶制作品时,一定会有别样的心绪与感受,特别是出窑后,与制陶者一起打开模具时,对成为艺术品时欣喜有加,对有瑕疵者,以“良工不示人以璞”的境界,碎之以木槌时的惜别,心情如同过山车般忽上忽下,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体验。以水和土,抟泥成器;入窑为土,出窑为陶;入窑一色,出窑多彩。因火的造化而化腐朽为神奇,因制陶者心血之作而附有灵性,一件陶器的诞生,被赋予了许多凤凰涅蓜、浴火重生的意义。

建水紫陶,取泥于建水五色山。因陶泥中含铁量较多,使烧制成的建水紫陶硬度较高,观之有金属之质感,叩之有金石之声,出窑后经无釉磨光,精工抛光,使之质地细腻,光滑如镜。深爱建水紫陶者给之以“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美誉。建水紫陶讲究简于形,精于心。造型上深沉持重,蕴含着原始的生命力。工艺上精工细作,尤其注重在陶上的装饰、修饰。如在坯上进行书画镂刻、彩泥镶填等,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体,集适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有壶、杯、盒、碗、碟、缸、汽锅、烟斗、茶具、文房器具等生活用品、书画用品、艺术用品。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古老的建水紫陶在居家、生活用度的基础上,又逢艺术紫陶发展的重要机缘,也是对社会大众对生活艺术更高、更多追求的呼应。

我陶然于建水紫陶,是因为建水紫陶有历史、有身世、有传承、有品位、有口碑。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一种文化的延长,不论岁月沧桑,她都在那里。是因为建水紫陶一路走来,在经历一段的式微后,再现辉煌,现在从业人员约3万名,大大小小的工坊有1200多家。是因为建水紫陶有烟火气,静而不躁,稳而不浮,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蔽,有返璞归真的淳澹,殊有别趣,最抚凡人之心。是因为“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更何况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水紫陶烧制技术,不仅需要传承,也需要不断发扬光大。作为建水古城的标识之一,使建水紫陶的传承不再出现顿挫、跌宕,不仅是制陶人、建水人的责任,也是非物质文化遗存传承的需要,更是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行文至此,端起一盏用建水紫陶茶具冲泡的普洱茶,浅斟慢品,一观一饮之下,氤氲的茶气,似乎使茶具有了生命的灵动,而茶具托起的普洱茶,在次第而来的口感中弥漫着建水紫陶的清新蕴藉。茶与器的相融相通,人与器的互联互动,一时间,心地空明,万籁俱静。茶具是风景,茶汤似人生,夏日里的一抹清凉油然而生,周身通泰。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杨岚

关键词:建水 紫陶 陶然 文化 陶,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