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我所感受的于蓝精神

2020年07月13日 17:23 | 作者:​ 王兴东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现在大部分孩子们看不到蝌蚪了,只能喝瓶装水,看不到那清澈透底的小溪,看不到甩动小尾巴的蝌蚪,只能从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里认识青蛙的童年了。

2017年11月,96岁的于蓝(右)和作者参加广州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

    电影《在烈火中永生》里于蓝饰演江姐

电影《在烈火中永生》里于蓝饰演江姐

当我是一只无名的蝌蚪,游进电影的河流里,有幸遇到了于蓝这样的母亲般的导师,指导我创作儿童电影,引导我走向生活,教导我们从艺的道德。我从《飞来的仙鹤》《狼犬历险记》一部部儿童电影剧本写起,一直到今天我编剧了《建国大业》《辛亥革命》《离开雷锋的日子》等30部电影,就像从蝌蚪长成了青蛙,回溯游程,我成长的每一步都有于蓝老师的关爱。

记得1985年于彦夫、张圆导演听说我在辽宁抚顺第二毛纺厂采访一个“男妈妈”,未婚青年男工窦春林收养一个女弃婴的故事。于彦夫、张圆夫妇帮我出点子,用了12天时间,我和王浙滨写出了剧本《鸽子迷的奇遇》,两天后传来好消息,于蓝同志召开儿童电影厂务会,剧本审查通过了,让我们和导演去云南采外景去,这是我从事35年剧本创作中通过最快的一部。

当时云南边防自卫反击战打响了,于蓝老师交给我一个任务,能不能写一个边防军人和孩子的故事。我接受重任,带上儿童电影厂的介绍信,直接深入到云南省军区参战部队,见到了许多前线的伤员,采访参战人员的后方家属和孩子,离战场近了,对战争有独特的感受,对军人的后代也更有情感了。

《我只流三次泪》剧本初稿拿出,于蓝不满意,她不是像当下所谓的“制片商”一脚把你踢开、另起炉灶,而是把我和王浙滨带到了《林家铺子》大导演水华家里。水华在耐心地听了我们讲述去前线采访和我们自己的感受后,最后,他一锤敲定,剧本要锁住父子情,凡是与之无关的都删掉。水华还讲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在他上中学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当时,男同学们正在一起说说笑笑,当看到他的鞋面上绷着白孝布,大家顿时不再出声,从一张张同情的脸上,他感受到父爱是心路里的灯。水华期望我们把生活采集到的细节,有效地用到剧本中去,人物就出来了,为了提高剧本质量,于蓝引领我们走近了水华。

还是为了修改这个剧本,我们住在长影十一宿舍六楼,有人早晨8点多钟敲门,开门一看。我惊诧了,是于蓝老师和陈锦俶从北京到长春来了,于蓝老师是患过乳癌的年近70岁的人,她爬了98阶楼梯呀!于蓝是“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新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奠基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是第二、三、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原副主席,对于我这样年轻的编剧如此关心,怎能不让我感动?怎能不让我激情满怀地写好剧本?这是老师对弟子的指导,这是前辈对后生的传递,她对艺术的执着、对工作的负责、对同志的平等、对年轻人的关爱,如薪火一般悄然传递。

当我是一只无名的小蝌蚪,游进电影的河流里,在于蓝博大无私的情怀呵护下,成长的路线没有偏向。我连续为儿童电影厂写了五部剧本,《鸽子迷的奇遇》在印度第五届国际儿童电影节得了金章奖;《我只流三次泪》得了政府奖,我和王浙滨还得了第三届童牛奖优秀编剧奖。两部电影的导演均已离世,与导演合作的美好记忆冲印在长长的胶片里,于蓝老师传授写剧本的经验和从艺的道德成为我一生的路标。她是来自延安的电影艺术家,她把经过中国革命实践证明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传给我,我曾被于蓝的作品感染着,如今我用剧作再感染更多的人。

当我从小蝌蚪编剧成长为知名剧作者之时,于蓝老师请我在儿童电影创作会议介绍经验。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了我这篇讲稿的录音整理稿,这是于蓝老师根据我的录音整理的3万多字的稿子,并且是她一个字一个字手写出来的。天哪!这让我受宠若惊,70多岁的于蓝是怎样听着录音整理出来的?至今我仍保留着那份笔记。我不是她的孩子,但她对我的每一部电影都要看,直率地发表批评意见,甚至我编写话剧《北平·1949》时,她仍然不顾年高体弱去剧场观看。

当我是一只无名的小蝌蚪,游进电影的河流里,正是电影界里像于蓝这样的清澈如水般心灵的老前辈,培养着我的创作细胞,使我成长为剧作家,成为为国家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感谢慈母般的于蓝,在她70多年电影的创作中,创造了“于蓝精神”,这就是她对电影事业、对孩子们、对年轻人的真爱与负责,她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始终如一地体现在电影向孩子们传播真善美的使命之中,于蓝精神是在中国电影创造中生成的宝贵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财富,我有责任传承下去!

(作者系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

编辑:杨岚

关键词:电影 剧本 儿童 老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