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评论

我注视着世界,世界注视着我

2020年07月14日 19:36 | 作者:斯舜威 | 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 

用这个标题,并不是想照搬尼采的“When you look long into abyss, the abyss looks into you. ”(当你长久凝望着深渊时,深渊也在回望着你)。这句话出自尼采的《善恶的彼岸》。前面还有一句,加上了,理解就会更全面:“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魔鬼。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那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了,当我沿着海滩走1万多步,到了布莱顿海滩,发现海墙上装了十多面圆圆的镜子,每一面镜子的大小和形状是一样的,镜面却稍有不同,有意制作了不同的裂纹,或者黏贴了不同的痕迹,造成的效果是,每一面镜子中看到的你自己的形象都是不同的。这应该是一位艺术家的装置作品,面朝大海,海墙前面就是一条通道,那时还没有采取“社交禁令”,来往的人很多,那么,不管你是否有意识去“注视”镜子,其实镜子都在“注视”你。行人、镜子、大海、自然界,构成了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就是一件艺术品,也表达了不同的人对世界的不同理解。

我不由得为之一动,也主动“参与”到这件艺术品里面,选定一面镜子,“注视”镜子,并不停地、随机地朝着镜子“自拍”。这个“自拍”,其实就是这件“装置作品”创作的组成部分。“自拍”的内涵是宽泛的,我在拍镜子,通过镜子拍自己,通过拍自己拍过往的行人,通过拍过往的行人拍大海,通过拍大海拍自然界,通过拍自然界拍当下社会。可惜这位艺术家不在现场,如果他知道我对他的“装置作品”的理解,他或许会产生知遇之感。

也就在那一刻,我想到了“我注视着世界,世界也在注视着我”这句话。那一刻,我并没有想到尼采的这句话(潜意识里有印象也说不定)。就算“撞车”了吧!这也说明,人在特定场景,某些思维是可以趋向于雷同的,甚至一致的。

不知道这件“装置作品”的艺术家,是否从尼采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尼采的意思是,一个哲学家在思考世界的时候都遵循着某种自己认可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假设,其前提就像这面镜子,镜子里面又有很多个无穷尽的镜子和自己(认识的主体),我们的思想就建立在这么一面镜子延伸至无限的镜子——它仿佛就是深渊中的眼睛一样注视着自己,这个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建立了某种互为主客体的怀疑幻象。

尼采的话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或者说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你以什么心态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给予你什么感觉。或者,当你走向社会的时候,社会也将把你改变成另一番模样,你将不再是当初的“自己”。

当时,我比较长久地站立在一面镜子前“自拍”——以“自拍”的状态“拍摄当下”,有人没有注意到我的“拍摄”而任我拍入镜头,有人为了不影响我的拍摄而有意“避让”,有人微笑着注视着我的“创作”,也有人驻足或许是回避自己被“拍入”,几分钟后,我的这件“作品”完成了。我比较满意。只不过,在“创作”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展示”。也即,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展览”过程,创作结束,意味着“展览”结束。留在手机里的照片,只不过是“残留”的痕迹而已。

也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想到,其实,许多艺术作品,是无法展示的,只能艺术家自我创造,自我欣赏。所以,真正的艺术家是孤独的。那些放到展厅展览的“作品”,已经失去了“自我”。就如同把一些长在深山里的景观、植物,“移植”到展厅里,离开了他们原生态生存的场景,他们事实上已经被“隔绝”,甚至“死亡”。这些“展品”,无法产生一种“对视关系”,你“注视”它,它不可能“注视”你。

艺术的功能,在于引导人们如何“注视”这个世界,旨在唤醒你的内心,吸引你的视觉。人和艺术品,都是“镜子”,相互间的欣赏关系,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在某一瞬所形成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哪怕只是“一瞬间”的理解,这件作品便成功了。

这是当时我在“镜头”前“自拍”时产生的思绪,当我记载下来的时候,其实已经“走样”,已经变成“碎片”。我不知道朋友们通过阅读进行“拼接”,会产生什么样的“镜像”。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其实就是一些残碎的“镜像”而已。

衡量一件艺术品是否有意思,一个非常简单的评判标准或许是:我们注视世界,那么,世界是否会“注视”我们呢?

(作者为书法家、艺术评论家)

编辑:杨岚

关键词:世界 镜子 注视 理解

相关新闻